伍治坚-巴菲特和博格尔的共通之处

巴菲特和芒格反复强调的投资原则:牢记自己的能力圈,主动把人性中的骄傲和自大压制下去。沃伦•巴菲特和约翰•博格尔,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金融投资行业产生最大影响的两位传奇。如果我们对比一下这两个人之间的异同,可以给我们带来很有价值的启示。

从他们各自提倡的投资哲学来说,两个人可谓大相径庭。巴菲特是主动投资的代表,价值投资哲学的代言人。从1965年算起到2019年,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其股价上涨的幅度为每年20.3%。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每年平均上涨10%。在过去55年,能够持续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的一倍,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巴菲特一个人了。

基于其提倡的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对“有效市场假说”有很多质疑。在1988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

“有效市场假说”观察到了市场在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继而得出结论,市场在每时每刻都是有效的。这个正确的观察和错误的结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在我看来,过去63年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例子,证明了“有效市场假说”有多么不可靠。在那段时间里,市场平均回报为每年10%左右,而上述公司的回报率在每年平均20%以上。

多年以来,巴菲特不断地用自己的例子,以及他认识的一些其他成功价值投资者的例子,来持续反驳“有效市场假说”,指出即使市场在大部分时间有效,即股票价格正确反映了所有信息,也未必代表市场在每时每刻都有效。巴菲特自己的投资业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如果长期坚持价值投资,那么投资者有可能找到市场的无效之处,并获得比平均回报更好的投资回报。

我们再来看看约翰•博格尔。博格尔在1974年创立了先锋集团,并在1976年发行了第一支供散户投资者购买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在当时,购买指数基金是一种非常小众的投资方法,因为绝大部分投资者都不满足于获得平均回报。他们有信心战胜市场,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博格尔提倡广大个人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其理论基石,恰恰是被巴菲特诟病的”有效市场假说“。这是因为,如果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有效的,那么股票的价格,已经消化了所有关于股票的公开和非公开信息,其价格不高也不低,恰恰好。因此个人投资者没必要去花精力做各种个股研究,也几乎不可能战胜市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更好的方法是购买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满足于获得市场平均回报。

站在今天回头看,博格尔可谓高瞻远瞩,给整个华尔街和金融投资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些数字:

2019年,美国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中,资产规模增长最多的是以下三家:

  • 贝莱德:净流入4290亿。总资产规模7.4万亿美元(截至2019年年底),位居全球第一。
  • 先锋:净流入2680亿。总资产规模5.6万亿美元(截至2019年8月底),位居全球第二。
  • 富达:净流入860亿。

这三家赢家的资金净流入,主要全都集中在指数ETF。同年,损失最大的是以下三家主动型基金公司:

  • 富兰克林•邓普顿:资金管理规模缩水210亿美元。
  • 景顺:资金管理规模缩水200亿美元。
  • T.Rowe Price:资金管理规模缩水180亿美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冰火两重天:主动型投资基金经理,有点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而博格尔在40多年前开始提倡的被动式指数投资,终于在今天开花结果,渐渐深入人心,并且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可。

被动投资的哲学和理念,为什么要花上40多年如此长的时间,才能让投资者慢慢接受呢?

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都普遍有”过度自信“的毛病。当我们看到巴菲特的成功以后,就顺理成章的认为自己也能慧眼识珠,找出下一个能够翻上10倍,甚至百倍的大牛股。即使我们承认自己不是巴菲特,但也还是会认为自己至少能够脱离平庸,战胜市场。

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曾经提到过,”有效市场假说EMH,可以被分解为两层意思:价格正确,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多数人,对第一层意思产生质疑,即他们可以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股票的价格并非每时每刻都那么正确。因此,他们继而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自己可以发现那些价格不正确的情况,并从中获利,继而战胜市场。

问题在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即使市场价格并非每时每刻都那么正确,也并不代表市场就那么容易战胜。S&P Scorecard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我们回顾过去3年、5年、10年还是15年,大约有90%的基金经理,无法战胜基准指数回报。如果连基金经理的表现都那么差劲,普通散户投资者有什么理由能够做的更好?无怪乎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指出:”散户投资者不可能战胜市场,永远不可能!“

有些人可能会说,巴菲特和博格尔,一个代表主动投资,寻找市场的无效之处,而另一个则代表被动投资,接受市场的有效性。他们俩分明是完全相反的一对矛盾,哪有什么共通之处?

在我看来,两位伟人的共通之处,恰恰在于巴菲特和芒格反复强调的投资原则:牢记自己的能力圈。

牢记自己的能力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意味着投资者有自知之明,主动把人性中的骄傲和自大压制下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决避免做打肿脸充胖子的冤大头。

举例来说,巴菲特对于消费行业研究的比较透。而他选择长期持有的几个股票,比如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等,都是在他特别了解的行业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巴菲特一般只会选那些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清晰,创造现金流能力比较强的公司,比如保险行业的GEICO、媒体行业的《华盛顿邮报》和一些银行股。而对于那些他看不懂的商业模式,比如科技股票,他几乎都不碰一下。最近几年买入的苹果股票,是少见的例外,但该股票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消费品股票属性。

明确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有优势的地方主动出击,集中下注;而在自己没有优势的地方,主动承认自己的弱点,并通过低成本的方法满足于获取平均回报,是巴菲特和博格尔共通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信中,巴菲特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家族基金,分配90%的权重来购买低成本的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在这里,两位貌似矛盾的伟人,达到了完美和谐。在巴菲特看来,天下有他自己那样的投资能力的奇才,少之又少。因此,他宁愿自己的家族后代,通过多元分散,长期持有的方式,获得市场的平均回报。而他首选的投资工具,恰恰就是博格尔创办的先锋集团管理的低成本指数基金。

对于任何一个散户投资者来说,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智慧并为我所用。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一个小型的”巴菲特“野心。在那些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者投资领域,我们不妨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大胆的做一些控制有度的主动型集中投资。这些投资的特点是高集中,高风险和潜在高回报,因此需要做好头寸和风险控制。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瞎投资。博格尔提倡的低成本指数基金,可以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和最低的风险,获得大部分人都无法战胜的市场平均回报,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投资配置中必备的核心组合。

将巴菲特和博格尔两种哲学结合起来,也就是主动和被动投资相结合,一张一弛,双管齐下。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正确的资产配置逻辑,通过长期投资,逐步提高自己家庭的财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