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暗示退出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中日韩等16个国家11月4日围绕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放弃了此前定为目标的年内达成妥协。虽然大部分谈判已有头绪,但担忧贸易逆差扩大的印度在取消关税等方面仍持慎重姿态。印度在会议后表示,“已告知各国今后不参加RCEP”,暗示退出谈判,出现了RCEP框架本身发生动摇的风险。

RCEP由日中韩、东盟和印度等自2013年起一直推进谈判。如果达成协议,将形成人口占世界约一半、贸易额占世界约3成的巨大自由贸易区。

不过,在最终阶段,印度拒绝让步,谈判参与国原本力争在4日的首脑会议上实现16国整体谈妥,但未能实现。继2017年和2018年之后,2019年也是力争年内完成而未能实现。

在首脑会议上决定力争2020年签署,继续展开磋商。

但是,印度外交部的局长Vijay Thakur Singh在会议后的记者会上针对RCEP表示,“存在对印度来说未得到解决的重要担忧”,提及不参加以后磋商的可能性。不过在谈判中负责与印度协调的印度尼西亚政府相关人士针对印度退出表示,“尚未接到联络”。

作为新兴经济大国不断崛起的印度在谈判的最终局面下加强对自由化的慎重态度,原因主要有3个。

其一是目前的经济增长放缓。印度2019年4~6月的实际增长率降至5%,失业率也达到历史最糟糕水平。2014年上任的总理莫迪此前保持了7~8%的高增长,但目前迎来政权首个经济减速局面,“如果自由贸易扩大,农业等印度本国产业有可能遭受严重打击”(谈判相关人士),似乎加强了警戒。

其二是印度国内对开放市场的反对有可能导致莫迪的政治基础出现动摇。莫迪领导的执政党通过5月大选的胜利,看似巩固了第2任期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减速,在10月底的邦议会选举中议席大幅减少。定为招牌政策的国内制造业振兴政策“Made In India”(印度制造)也不顺利,不得不顾虑贫困和就业问题。

日本等RCEP谈判参与国此前认为,莫迪赢得大选之后会转而对早日达成妥协持积极态度,但截至目前预期落空。

第三是对贸易逆差扩大的担忧。印度是有约13亿人的人口大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逾2000美元,在16国中排在第14位,表现低迷。产业竞争力仍然较低。

2017年印度的贸易总额为7494亿美元,其中RCEP谈判参与国占到约3成。谈判国占印度贸易逆差的65%,尤其是中国的逆差占整体的近4成,金额很高。根据谈判结果,中国的电子产品和澳大利亚等的农产品可能进一步流入,导致逆差膨胀。

在首脑会议之前,莫迪2日针对RCEP表示,“希望讨论印度的利益和担忧事项如何体现出来”,强调了密切关注对本国影响的想法。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分别在3日、4日与莫迪进行会谈,尝试说服莫迪。

在美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如果包括南亚大国印度在内的经济合作实现,将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新的火车头,这种期待较为突出。

在谈判参与国当中,有声音表示将不得不讨论没有印度的协议,但日本明确反对。这是因为日本担忧如果没有印度,中国的影响力有可能过于突出。为了在2020年达成妥协,日本的谈判能力也将受到考验。安倍在首脑会议上强调称,“将与2020年的主席国越南携手,为协议签署发挥主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