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意识增强中国出现“食草经济”

近来中国出现了一个新词“食草经济”。由于健康意识增强,中国正兴起以卡路里低的蔬菜、水果和杂粮为主的饮食潮流。媒体开始将之戏称为“食草经济”的兴起。直到40年前还受饥荒之苦的中国如今食物丰足,成年人肥胖率超过30%。随着肥胖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也在迅速增加,从预防疾病的角度来看,“食草经济”也有可能扩大到整个中国社会。

人民网8月底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不能过于依赖牛油果、奇亚籽、藜麦等健康食品,均衡而健康的饮食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奇亚籽和藜麦作为减肥食品在日本一直颇受关注,近来在中国也开始作为健康食物而热起来。这三种食物均原产于中南美洲,中国也基本依靠进口。

进口量爆炸式增长

尤其是牛油果的进口量,从2011年的31.8吨暴涨到2018年的43900吨。中国的牛油果年进口量超过日本的7万多吨也只是时间问题了。针对这一潮流,人民网的文章指出,牛油果“其实是高脂肪高热量的化身,虽然它拥有以单元不饱和脂肪为主的脂肪酸结构,并且饱和脂肪含量比较低,的确可以取代脂肪来源,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吃它会瘦”。虽然从中能感觉到人民网对这种撇开中国农产品而推崇舶来品的现象有所不满,但不管怎样,健康食品的确正在成为引起官媒关注的一大热潮。

中国菜里经常用油脂丰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一直被看做是高卡路里料理的代表。不过年轻人群明显地回避这种传统中国菜。不仅是“食草”,“轻食”的概念也逐渐扎根。“轻食”是指用低卡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做成的食品,除蔬菜水果之外还包括低卡路里的鸡肉和鱼贝类。在如今消费尚较为低迷的中国,轻食市场似乎正迅速成长。

据美团外卖的报告显示,2018年该公司接到的“轻食”订单同比增长了157.9%,超过2662万单。下单“轻食”的用户中,90后占62%,女性占到了7成。据分析下单用户中有6成以上是以减肥为目的。从最受欢迎的食材来看,蔬菜是西兰花和番茄,水果是牛油果和芒果,谷物类是藜麦和荞麦。

长年与中国相关事务打交道的人一说到“吃草”可能就会联想到食物匮乏的年代。中国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被认为有上千万人被饿死。进入70年代后食物仍然短缺,关于当时的回忆录里多次出现因饥饿而挖野菜吃的情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显示,1961年中国的食品能量供给为每人每天1439千卡。

 

 

成年男性被认为1天需摄入2000千卡,所以在1961年前后的粮食供给水平下可以说饿死人也不足为奇。数次被传发生粮食危机的朝鲜在1970年后也一直维持在人均每天2000千卡以上的水平,由此更能看出过去中国的粮食问题有多严重。中国是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才突破了人均每天2000千卡,此后农产品持续增产,进口也不断扩大,2013年达到人均每天3108千卡的水平。

 

       糖尿病患者增加

 

不过,超过3000千卡又会产生营养过剩问题。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来看,衡量肥胖的指标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数值高于25就属于肥胖,中国BMI数值为25以上的成年人(年龄调整值,年满18岁)比例在1975年为9.9%,而在2016年已达到32.3%,超过了日本(27.2%,2016年)。

 

 

糖尿病被认为与肥胖密切相关,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多达1.14亿(2017年),成年人发病率达到11.6%(国际糖尿病联盟)。另外,据推算糖尿病“预备役”占到成年人的一半,中国似乎渐渐成为比肩美国的糖尿病大国。 “食草”和“轻食”在追求外表的年轻女性中流行,然而在如今的中国,作为糖尿病“预备役”的中老年人群或许更应该致力于减肥。

 

虽然没必要完全吃素,但确实应当把饮食结构从以肉类和谷物为主转变为多吃蔬菜水果。中国的老人中有不少在小时候曾经靠吃野菜维生,而现在为了长寿,可能也有必要稍微转向“食草”。在中国,以老年人为对象的“食草经济”的兴起才是更应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