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中国民企在美国的启示

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最近成为了刷屏朋友圈的现象级作品,它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监制发行,总长110分钟、拍摄长达三年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建厂的真实故事。福耀玻璃投资了近5亿美金,将曾经倒闭废弃的通用汽车的厂房,改造为了一家在当地颇具规模的汽车玻璃工厂,并且为社区带来了近三千人的就业岗位。

中国企业是否能给小镇经济带来活力?2008年因通用工厂倒闭而失去工作的美国工人,在重新被中国工厂雇佣而回到这里,纪录片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从欢喜、鼓舞和期待的场面,而逐渐暴露出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的差异和冲突。当美国工人呼吁成立工会,保全工厂闷热,缺乏安全生产环境保障的时候,中国管理层和劳务派遣来到美国的中国工人,似乎对此束手无策,双方鸡同鸭讲,很难沟通。最后,作风硬派的曹德旺通过开除消极情绪的员工、撤换管理层,奖励优秀员工,完成了美国工厂的大换血。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在纪录片中说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福耀到美国投资建厂,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 他也看到了暴露在冲突和差异背后的问题——让美国人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到这里投资。曹德旺坦言,“这是比较难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福耀美国的财务报表是靓丽的。当8月29日福耀半年报显示全集团净利润下降19%的时候,美国工厂净利润却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

中资出海,民企成先锋

199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接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首次把“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提出来。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没有包括民营企业的。“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走出去,形成开拓国外投资市场的初步规模。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今天,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化的、由中国民营企业作为主角的对外投资,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对外施展软实力的正确姿态。而软实力是由民间产生的。比起央企国企的高调海外收购,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似乎微不足道。对于一笔几千万美金的“绿地投资”来说,它更大的意义在于雇佣了本地员工,为当地社区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2010年当时还是财经记者的我,受邀来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不仅采访了州长Mark Sanford、州政府商务部,而且实地踏访了几家典型的民营企业。我清晰留下的感悟是,比起签订大豆和飞机的合同,这些草根的民间投资活动,更直接地影响到了美国民众对中国软实力的印象,而美国政治是受民意影响的,在微观经济中建立中美之间的连接非常重要。

这种对外投资的软实力,还体现在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须要努力成为模范的企业公民。比如美国人就比较现实,他们关注企业的工作环境如何,员工待遇和福利如何,企业文化是否贴近本土;如果是制造业的企业,那么环保、排放和安全设施是否到位,未来是否会扩大投资;如果是收购海外公司和品牌,那么是否能够保留过去的核心团队,并发展他们。到海外投资的中国公司,尤其是没有国资背景的民营企业,更有条件从一开始就定位为目标国的本土公司。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软实力”(Soft Power)和“巧实力”(Smart Power)的教父级人物Joseph Nye(约瑟夫•奈),在今年的一场国内讲座上,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示说,“走出去”是中国企业软实力的展现。他建议,中国公司不仅需要注重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也要能够显示出对于当地法律、文化习俗,环境和安全标准的足够重视。

当然,随着中国越来越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主张和倡议,避免不了传统意识形态势力下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讨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无论国资民营,作为中国实力对外展现的一部分,也避免不了被裹挟在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中。

例如,就在部分国家抵制华为参与其国家的5G建设之际,华为通过其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所施展的竞争影响力无法让任何国家能够完全忽视。又比如,中国列车制造巨头中车集团,为了在美国形成本地制造,于2017年来马塞诸塞州Springfiled投资设厂,但之后遭到来自美国新闻界的批判不断,而一部分敌意就是源自于中车的央企背景及其庞大的规模。

用软实力,来解决差异和冲突

往大处说,来自民间的绿地投资,为目标市场带来经济活动,为社区创造就业机会,其实是最好的融合(Engagement);而对于跨境并购来说,兼并收购之后的整合、保留和发展,才是展现软实力的开始。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何适应监管要求,尊重本地市场法规、社会和商业伦理,这些说到根本,都是技术上和专业层面的事务,是企业成功走出去,走得稳的必修课。

从《美国工厂》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曹德旺其实从一切开始就想把福耀美国建设为一家美国公司,包括美国工厂会议室的墙面布置也不放中国的长城图,用曹德旺的原话是,“入乡随俗,不要刺激他们。”

但即使如此,影片中所暴露出来的——工厂作业的安全保障和意识、废水和废料的回收处理,员工意见反馈的机制——福耀美国还有不少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

《美国工厂》之外的案例也不鲜见。例如,抖音的国际版TikTok,虽然在海外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但其产品由于对未成年保护的不到位,涉嫌泄露个人信息和侵犯隐私权,而受到了目标国监管部门的严厉审查。在美国市场,TikTok以支付57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3808万元)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和解。而印度作为TikTok最核心的海外市场,今年4月印度联邦政府以该软件鼓励色情内容,容易使儿童受到性侵犯而封禁TikTok。

中国企业走出去,了解国际舆论环境,也同样是在教训中成长。依然以华为做例子。作为一家非公众公司,华为的高层此前甚少直面媒体,其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的例子更是屈指可数。在公司治理透明化的今天,华为这样过于“神秘”的企业的确更容易受到外国的质疑和攻击。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孟晚舟事件”后,任正非站到台前,直面镁光灯,过去一年接受的采访的频度和广度超出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2017年,《纽约时报》曾经以《中资工厂在俄亥俄州遭遇文化冲突》(Culture Clash at a Chinese-Owned Plant in Ohio)为题,大谈福耀玻璃的不少雇员对工作安全条件、带薪休假等问题的不满,描摹福耀玻璃“水土不服、危机深重”的图景。在面对几乎永远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舆论,曹德旺在本意是拍摄一部公司宣传片的情况下,允许两位导演和摄影团队跟拍三年,在最终片中也保留有大量不利福耀玻璃的镜头。连《美国工厂》的两位导演也承认“他真的很大度!他们不仅不干涉我们拍摄,也不干涉我们剪辑。”但也正因为此,这部片子看上去也更有温度更加真实,具备了更好的传播度和话题讨论性。

中国企业走出去好比“跨洋游泳”,呛水当然是避免不了的,甚至溺死几个也不稀奇。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就一定不会畏惧风浪。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硬实力的输出,更是软实力的展现。例如《美国工厂》所展现的福耀美国的故事,既真实,更纯粹,也更容易被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