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14亿人口,由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崛起等原因,凭借IT等最新技术,在零售店铺的发展方面领先世界。再加上“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国民性,从2~3年前开始,新一代店铺在中国不断亮相,日本的零售相关人士也前去考察。不过,目前也能看到波动,代表性例子就是一度很受欢迎的“无人店铺”。
其一是成本。面部识别系统和感知商品的传感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改变依赖人力摆货等也是课题。由于可能出现小偷和混入异物等,需要采用高精度的IT系统,但系统的误报很多,仍处在发展阶段。实际上,中国各家企业此前描绘了乐观的业务战略,但据称并未如愿取得进展。
在此背景下,现阶段被评价为“最佳答案”的是新兴便利店“便利蜂”。自2017年2月第1家店开业之后,该公司以北京为中心扩大店铺网,现在运营约700家店。特点是橙色的招牌,店内类似于日本的便利店。广泛经销日用品、盒饭和三明治等。
便利蜂的优势是,标准大小的店铺基本上只需1名员工。高效运营的秘密在于彻底利用IT技术,该公司3千多名员工中,近3成是负责系统开发等的技术员。进店顾客通过无人收银台完成支付,员工则负责加工油炸食品和副食等。顾客多的时段和大型店需要多人应对,但该公司将推进省人化举措。
在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方面,中国也走在日本零售业的前头。例如,纸制的商品标签长时间显示相同价格。另一方面,如果是电子价签,在有些商品上标签变为红色。在保鲜期临近时,为防止卖剩下而显示降价信息。中国企业正在活用“动态定价(Dynamic Pricing)”机制,根据供求和竞争环境来细致调整价。
无人店铺在中国一度备受赞誉,但如今可以说已经暂歇。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刘芳针对目前的零售店表示,虽然无人收银取得一定效果,但高效运营店铺和活用客户数据等仍处在不断摸索的状态。进入2019年后,从投资基金等筹资的案例正在减少,有预测称今后“自主商品和有吸引力的卖场等零售业的本质将受到考验”。
但是,日本零售企业永旺华东公司的社长山下悟表示,“在中国,挑战新事物时即使遭遇失败也被允许的习惯正在扎根”。由于技术创新,全球零售业面临的环境正时刻发生变化,因此日本的零售相关人士也对中国的进展兴致勃勃。
7月中旬,在北京市内一座高层大楼的地下1层,记者走访了京东集团约1年前开设的无人便利店“X”。店内摆放着1台无人收银机,但与此同时,店铺里还坐着一名年轻男性。
X当初利用采用摄像头的面部识别系统确认顾客进店。卖点是追求轻松购物,通过天花板上的大量传感器等,掌握进店者购买的商品。不过,店员表示“6月前后改变了店铺的运营方法”。或许是由于利用面部识别系统很麻烦等原因,进店人数增长乏力。
在改为不使用面部识别系统的目前店铺形态之后,每天的顾客达到400~500人,翻了一番。观察店内陈列的日用品等,很多商品带有电子标签,仍保留着以前运营方式的余韵。这位店员表示,“本来,开业之初就不是无人店铺”。美国亚马逊2018年1月开设了无人店铺“Amazon Go”的1号店。在日本,JR东日本等也推出了试验店。作为缓解人工费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手段之一,无人店铺因预期先行而受到关注。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主任顾问刘芳指出,由于投资基金的出资等,在中国自2017年前后起,以“无人”为关键词的业态开始增加。
在中国当地的无人店铺中,中山市宾哥网络科技的“缤果盒子(BingoBox)”很有名。京东集团等也相继涉足这一领域,另一方面,要实现普及面临的课题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