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犯错时被上司批评。如果试图解释犯错的理由,则会被大声呵斥道“不要辩解”。尽管不喜欢这种不讲理的批评方式,但随着年龄渐长,我明白了被批评的原因。记得公司曾有个上班经常迟到的打工人员。每当迟到,他都会辩解称“地铁晚点了”,然后拿出车站签发的晚点证明书。我当时觉得他很不像话,心想“如果地铁总是晚点,那就应该提前10分钟出门才对呀”。在遇到事情时,与其将时间花在辩解上,更重要的是落实改善措施。下面让我们思考一下在中国经常听到的辩解。
● 中国比日本幅员辽阔,所以不适合开小型汽车。
“为了减少中国的大气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应该在城市地区普及类似日本被称为‘轻自动车’(K-car,排量660cc以下)的小型汽车。小型车不管是汽油车还是纯电动汽车,能耗都很少,同时车体较小,停车不占用太多空间”。如果向中国人提出这样的建议,肯定会听到这样的反驳,即“如果是在国土狭小的日本,轻型汽车倒还有用,但中国幅员辽阔。在广阔的中国,很难以速度慢的轻型汽车出行”。
但在中国,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驾驶私家车出行的机会在一生中会有几次呢?如果不是从事长途运输的驾驶员,这样的机会恐怕不会太多。为了很少的长途驾驶而购买价格昂贵的中大型汽车,很难说是资金的有效利用。相反,我认为只要建立起只拥有轻型汽车、一旦有需要就能享受长途驾驶的机制就足够了。在日本,存在以低廉费用租借汽车的汽车租赁业务。由于可以尝试各种车型,还受到了汽车爱好者的欢迎。
原本大城市就容易出现交通拥堵,大量汽车不得不以时速20公里到60公里的中低速度行驶。汽车的用途主要是上下班、接送孩子和购物等短距离行驶。即使拥有能高速跑长途的豪华汽车,使用的机会也很少。此前,从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意义上来说,高价的中大型汽车越热销当然越好。并且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的消费者也一直追求中大型汽车。但是,我认为在经济正逐渐走向成熟的如今,在中国大城市里,是不是应该考虑普及家用的实用性小型车。
● 没必要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
在日本,垃圾被实施彻底的分类收集,居民扔垃圾时必须细致分为“可燃垃圾”、“PET瓶”、“塑料”、“玻璃瓶”、“(铝、铁)罐”、“纸张”、“电池”等。在中国的媒体和互联网上,不断有意见认为“日本的垃圾分类很复杂,让居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业性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垃圾应由垃圾处理专业企业处理,将居民从复杂的作业中解放出来”。
的确,在日本,有些地方进行51项分类,但要求繁忙的城市居民进行这么细致的分类不合情理。在美国,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地区也很多,由废物处理企业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对于厌恶烦琐的垃圾分类的人来说,自然认为垃圾处理不应效仿日本,而应采用美国方式。不过,最近即使是美国的企业方式,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费用也在膨胀。面对企业提出的高额的收费,存在财政困难的美国各城市都叫苦不迭。
在中国,很多地区不进行垃圾分类,直接埋入垃圾处理场。厨余垃圾和有害物质全都一起掩埋。结果,在垃圾处理场,厨余垃圾的腐烂导致恶臭弥漫,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在掩埋垃圾之前,由政府和企业加以分类,就能抑制环境破坏,但如果引进分类所需的机械和雇用大量的分类人员,又需要耗费很多的资金。建设将不燃物以外的全部垃圾焚烧的最先进焚化炉也是方法之一,但设备的引进和维护需要的费用极为巨大。
面临困难的中国政府最近为了将垃圾分类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对居民开展了严格指导。仅仅进行这一四大分类的粗略区分,垃圾处理就能高效且安全地推进,还能防止环境破坏。与此前依赖专业企业的分类相比,费用更低,居民的税负也很少。批评日本过度的垃圾分类制度并无妨,但如果中国居民以此为口实、放弃分类,环境破坏或将更为严重。
● 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雨水少,没法像海洋性气候、雨水多的日本一样干净。
这也是中国的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说法。并不是雨水多就能自动清洁空气、水和地表。居住在日本就会知道,下过大雨后道路上会出现积水,到处都是污泥。有时候泥水还会流入家中。大雨过后必须清扫街道和住宅四周。由于湿度高,日本北部地区冬季会大量降雪,雪融化后的道路被泥砂弄脏,清洁起来十分费劲。
从前日本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也十分严重。1970年在东京的一所学校,43名女生在上体育课时晕倒。其原因是大气污染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当时,含有工业废弃物的淤泥堆积在被污染的河流中,河流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水中生物大量死亡。之后,日本开始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用了很长时间才使空气、河流和海洋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并不是光靠下雨就能消除水和空气污染。
我也曾听到这样的声音——在大陆性气候的中国,干燥的风从内陆刮来泥沙和尘土,污染街道,再怎么清扫也扫不干净。其意思是在气候面前人很无力。但是,认真想一下,砍伐森林使内陆沙漠化才是真正原因。山西省的森林覆盖率在唐宋时期达到40%,由于人们持续砍伐林木,到了清代初期降至18.8%,新中国成立时只有2.3%。如果能对内陆进行绿化,尽量阻止沙漠化,飞舞的沙尘应该也会减少。
守护环境、破坏环境的不是气候、而是人。最后我想以学习中文时教科书上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语,那就是“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