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科技摩擦谁能胜到最后

6月26~28日,亚洲最大规模的移动行业展会“MWC上海2019”在中国上海举行。全球500多家公司参展,其中引发最大话题的是新一代通信标准“5G”。6月初中国政府刚刚发放了5G牌照,因此在会场里“5G”随处可见。

另外一个话题则是华为技术所象征的中美高科技摩擦。在日本,华为的困境被广泛报道,但从中国国内来看,却是另一番风景。在开幕首日举行的华为新闻发布会上,面向超过100名记者,华为副总裁胡厚崑乐观地表示,虽然来自美国企业的零部件供给受到制裁,但从日本等地采购在法律上是没问题的。他强调将通过分散供应企业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针对手机软件的升级等,胡厚崑表示包括自主开发在内,华为有能力应对。

由于美国政府事实上的禁运措施,华为的便携终端销量被认为将减少4000万部,相当于全球供货量的2成。但胡厚崑表示并不特别担忧业绩。这是因为虽然在媒体上终端业务受到的关注很高,但考虑到今后5G市场的增长,反而能期待基站业务推高整体业绩。

5G市场的主要供应商除了华为之外,还有芬兰诺基亚、瑞典爱立信和韩国的三星电子等,但华为最先启动5G技术开发,相关专利也掌握了2成以上。华为的另一个优势是从终端到基站一家企业能实现全线供货。由于建设成本低廉等原因,马来西亚等积极表明采用华为设备的国家不在少数。

实际上,观察华为的销售收入构成,虽然终端收入占到近一半,但4成以上来自基站业务。如果加入有望因5G增长的对公业务,B2B业务将超过一半。

从华为在各地区营业收入来看,一半以上是中国国内需求,即使算上加拿大和南美,美国市场也仅为6.5%。也就是说,华为原本在北美的基站业务的规模就不大,即使受到美国政府的制裁也不痛不痒。当然,此次问题的政治色彩浓厚,其他欧盟各国今后如何行动难以预料。

但反过来看,华为有可能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席卷亚洲和非洲等的5G市场。在5G基站项目领域,已经获得行业内最多的约份50合约,并已建设了15万个基站。

在商用服务启动的年底,预计达到50万个基站。MWC的主办团体、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总干事葛瑞德(MatsGranryd)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5G市场的发达国家”。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推算显示,亚太地区的5G市场在今后15年内将达到9000亿美元。

设备等的数量越多,成本自然也会随之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民众将最先享受5G的益处。在此次展会上,以自动驾驶和远程医疗为代表,工厂数字化、建筑机械的远程操作、机场和港口设施的远程管理、超高清8K影像的在线播放等各种应用场景被展示。

在广播相关方面,5G直播的演示成为话题,无需巨大的转播车,在背囊里装入水壶大小的5G中继装置,即可将电视影像传送到电视台。

面对这些机会,与之竞争的供应商也不会作壁上观。诺基亚的当地法人诺基亚上海贝尔介绍了2018年发布的5G小型中继装置。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马博策(Markus Borchert)表示,“随着在室内任何地方都能接收5G电波,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应用将成为可能”,

截至4G,便携终端等面向家庭的信息服务属于主流,但马博策指出,“5G将明显改变工厂和企业等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明显正在寻求创造新的市场”。

对于中美之间的高科技摩擦,常驻香港的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Jing Ulrich) 指出,只有中国受到批评是荒谬。李晶从宏观经济的观点阐述了此次的华为问题。她认为,中国从日本等亚洲周边国家采购零部件,然后向美国出口产品,(单方面制裁)将破坏这种生态系统。

曾是出口大国的中国已经成为消费大国,经济增长的约8成来自个人消费。在信息通信领域,无法分享中国的增长蛋糕,对美国来说并非上策。

MWC每年2月也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展会。令人遗憾的是,来自日本的参展商仅为3家中小企业。日本企业似乎认为难以进入中国通信市场,以及中美摩擦正在产生影响,但要亲身感受各种应用登场的5G市场的未来,不仅是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增加与中国的接触。政治判断固然重要,但必须重新评估在中美高科技摩擦背后失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