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州对中国的战略觉醒有利于欧美合作

五年前,遏制北京崛起尝试跟欧洲联系的建议还会让人扬起眉毛。欧洲与中国历来是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特别是对德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就欧洲人在与中国合作中遇到的政治和安全挑战而言,他们坚信,与西方日益增长的经济联系,会让这个国家最糟糕的本性有所缓和。然而,在过去几年里,德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战略上的觉醒。对于中国的掠夺性贸易行为,尤其是强制性技术转让,德国的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袖开始更明确地表达不满。他们开始把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欧盟也是如此。

这些应该足以使欧洲国家——向来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愿意与华盛顿合作,在贸易、破坏亚洲稳定的政策及其在全球推广的威权政治模式等问题上对抗中国。但相反的是,欧洲和美国被一些周期性的争论所困扰,比如军费开支、跨大西洋贸易失衡和伊朗核协议。这正是中国人希望在大西洋两岸看到的:分心与割裂。

在中国问题上,欧洲人感觉自己被降格成了旁听者。特朗普政府官员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努力,他们既没有向盟友介绍他们的对华政策,也没有提出任何类似跨大西洋统一战略的建议。当特朗普政府与欧洲就中国问题展开接触时,此类讨论的重点往往聚焦于加强投资审查,防止中国电信供应商华为建设5G网络。这两个重要问题值得跨大西洋协商。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包括威胁停止与华为合作建设下一代移动基础设施的盟友分享情报——是一个失败的战略。欧洲人已经厌倦了接受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的命令,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忽视美国在诸如华为等的问题上下达的指示。

总统应该重新来过。美国和欧洲需要以实际合作伙伴的身份坐到谈判桌前,就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技术野心展开更广泛的对话。从中国的影响力行动到侵犯人权问题,再到对人工智能和其他颠覆性技术的投资,至少大西洋两岸应该在这些议题上分享各自的见解。在更大的层面上,美国和欧洲应该致力于加强他们的贸易关系;协调美国和欧洲对中国侵犯人权问题的政策;创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选择。

美国和欧洲与中国竞争的最佳方式将是解决自己的双边贸易争端。双方越争吵、越威胁对方提高关税,就越会为中国提供继续无视国际贸易规则的空间。当——或者说如果——两个跨大西洋合作伙伴为他们酝酿已久的贸易战降温,专注于加强贸易联系,他们应该主动接触日本和其他可以增强西方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盟友。

加强协调应该是跨大西洋待办事项列表上的下一个任务。今年三月,当习近平访问巴黎时,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邀请了德国总理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一同出席。马克龙想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中国将必须和一个统一的欧洲打交道,而不是对单个欧盟成员国各个击破。美国和欧洲也可以发出类似的信息。双方可以开始协调在一些议题上的信息,比如中国对维吾尔人的持续迫害,或两名加拿大公民遭到中国拘捕的事件。

其中一个具体的重点领域应该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互联项目,由中国提供担保,遍及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中一些项目提供了急需的资金。但更多的项目缺乏透明度,导致东道国债台高筑,并需要以政治上的支持作为回报。鉴于中国投资的规模,欧洲和美国很难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但他们仍然应该试一试。

他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措施帮助其他国家避免“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许多陷阱。去年,美国财政部就曾派出一支评估小组前往缅甸,帮助该国应对一个“一带一路”项目中的挑战。欧洲也应该这么做。他们不必前往地球的另一端,在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塞尔维亚就可以开始这项工作。这些国家已经加入中国的项目,还有更多的项目在考虑中。

可能很难想象特朗普政府作出上述任何事情。毕竟,这是一届从一开始就选择削弱而不是加强美国盟友网络的政府。正如两名特朗普政府官员2017年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所说的,它更倾向于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角斗场,而不是一个‘全球社区’,国家、非政府行为者和企业要在这里战作一团,争夺利益”。

特朗普称美国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与中国展开大国竞争的时代,这是正确的。然而,他的政府一再错失目标,它决意嘲笑在这一挑战中能帮助美国的那个“全球共同体”。如果这位总统认真对待与中国的竞争,他将采取更多行动,争取让尽可能多的盟友站在他这边。

与欧洲合作不会很轻松。双方永远不可能在中国问题上做到步调完全一致,特别是涉及安全议题时。欧洲在亚洲没有任何像美国那样的军事力量,也没有美国那样的安全承诺。即便在欧洲内部,也会继续存在对待中国的不同方式。尽管如此,对欧洲和美国来说,最明智的做法仍然是找到可以达成共识的领域。现在,他们还没有为达成哪怕最低限度的目标进行部署。它们没有在对抗,这是中国希望保持下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