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人便利店还是陷入了困境

为了打造手机支付的无人零售店,互联网企业纷纷开设无人店,但现在很多店都被迫关门。无人便利店并不销售生鲜食品,未能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当初就有中国的便利店经营者说:“IT企业不了解便利店业务基础,无人店铺做不下去”,结果真的被言中了。

一家开在广东省深圳闹市区的无人便利店已经关闭。在被称为中国最大电子一条街的华强北路,分布着1万多家电子产品和零部件的店铺。在象征中国IT产业的街角,曾有一家“百鲜GO无人超市”。这是一家消费者在店内自己从冷藏柜中取出饮料和食物通过手机结算的无人店铺。这家店的运营商从2017年7月开始在深圳开了多家店铺,不久之后也在华强北路开了店。

2019年5月,笔者造访当地时,店铺内的设备已全部被拆除,入口处放着“招租”的广告牌。华强北路的这家店作为无人便利店的样板店,曾被多家媒体报道,但1年之后就闭店了。此外,在与深圳相邻的广州,被宣传为广州首家无人连锁便利店的“爱士多智能便利店”也相继关店,当地媒体报道称,这个曾有9家之多的连锁店到3月底只剩下3家。

在中国各地,主打无人特色的便利店和超市等零售店铺相继遭遇关店。2018年12月,中国第2大电商企业京东集团(JD.com)宣布叫停“智能货架”业务。所谓智能货架,是指大小仅相当于车站售货亭的小型无人店铺。京东曾在半年前的2018年7月提出年底前要在全国的办公楼等地新增5000个点位,但很快就撤回了方针。

美国亚马逊2016年启动无人便利店业务,随后在中国,最大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从2017年开设了无人便利店,引来众多互联网公司追随。中国的无人零售店铺利用国内已经普及的手机支付服务,收款实现无人化,同时收集消费动向的大数据。此外,由人工知能(AI)通过数据来判断销售情况和消费动向,优化店铺的运营和物流。这是各家企业共同的商业模式。

截至2017年底,中国各地有约200家无人便利店开店。互联网创业信息服务商“IT橘子”的统计显示,无人零售店铺业务仅2017年就获得43亿元投资。但是,热潮未能长期持续。进入2018年后,无人店铺相继关店和裁员,甚至还出现了倒闭企业。据悉,无人店铺业务的融资也出现锐减,媒体和市场调查公司的统计也不见踪影。

无人便利店为何会陷入困境呢?据推算,要在北京等中国的大城市维持便利店的经营,每家店每天的营业收入最低要达到5000~6000元。而无人便利店的营业收入无法达到这个水平。在中国,人们希望在便利店买到的商品是盒饭、副食和甜点等快餐以及生鲜食品,但由于无人值守,无人店也无法摆放容易损坏的生鲜食品。当初因好奇而来的消费者不断远去。

 

不管在日本还是是中国,容易保存的加工食品的毛利润率都在25%左右,但被称为快餐和日配食品的生鲜食品则高达40-50%。每日配送的生鲜食品在商品构成中的占比越高,这家店经营就会越稳定。在中国,涉足无人便利店的很多都是IT企业,对于这种便利店业务的理解或许还有些肤浅。如果仅仅出售容易保存的饮料和点心,说是无人便利店,其实更接近自动售货机。

好不容易获得的数据没有得到利用也是问题。日本的便利店之所以能取得全球范围内罕见的成功,原因在于其销售数据不仅用于单纯的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还用于商品开发和工厂生产。便利店总部的作用就是利用数据,掌握畅销商品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自主策划商品,让企业高效生产。同时,还必须构建以准时化(Just In Time)向各店铺配送的物流网络。

涉足无人便利店的IT企业仅仅是将数据和IT技术应用在了无人化和省力化。按理来说应在构建畅销商品的开发、生产和流通的网络之后,再推进无人化,但中国的无人便利店越过了这些阶段。在这些反思之下,阿里巴巴开设了生鲜食品超市“盒马鲜生”。虽然在利用手机支付等IT技术的方面与无人便利店相同,但盒马鲜生内有店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中国的无人便利店热潮在2年内退去,留下了数不清的失败和教训。从废墟之中找到新商业模式的人或将成为今后零售业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