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美摩擦的影响,人员、产品和资金的流动变得缓慢,技术创新将迎来冬季——美国调查企业欧亚集团将这种风险列入“2019年10大风险”,但真实情况如何呢? 笔者走访了与美国硅谷关系密切的中国南部的深圳。坦率地说,几乎感受不到“冬天的迹象”。
或许是因为包括深圳、香港和澳门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启动巨大的再开发计划。由于将诞生匹敌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圈的经济圈,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美欧、香港的大学与中国大陆的大学及企业展开合作的计划接连不断。
在日本企业中,丰田和日立制作所与中国的初创企业展开合作,京瓷则在深圳建立了开放式创新(与风险企业等合作力争实现的技术创新)基地。
以上海为基地,为日本大企业和中国初创企业牵线搭桥的企业“匠新”的首席执行官(CEO)田中年一表示,“去年是很多日本企业高管访问深圳准备的一年。今年将出现具体的行动”。
在中国的媒体上曾经看到过“投资冰河期”这种说法。美国调查企业CB Insights统计显示,2019年1~3月世界风险投资比上一季度减少逾2成,中国也不例外。
但就算是减少,也是钢铁、化学等中国传统企业的投资。这些企业为对抗被称为BAT(百度、阿里巴巴集团、腾讯)的中国IT(信息化技术)企业而启动风险投资,但由于在缺乏经验,结果失败的事例不断出现。这些企业的行动的确在降温。
另一方面,如果询问投资公司和企业,BAT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方面仍然积极。主要的美国风险投资和投资基金也并未试图减少资金投入。相反,感觉在中国经常听到的“担忧”是针对日本企业的速度感的。日企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整体上依然消极,“正在被BAT和美欧抢走有潜力的合作伙伴”。
强生、默克、微软……,仅仅是美国,就有数十家大型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开放式创新的基地,还在展开投资,但在日本企业中拥有这种基地的只有京瓷。
根源或许在于日本企业仅仅将中国视为“代工工厂”,仍未完全改变这些看法的思维问题。在深圳一带,在日本企业相关组织登记的企业数量现在超过400家,但以挖掘初创企业为目的新来到中国的企业明显少于因人工费上涨而考虑迁移的企业数量。
中国是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还是巨大的技术创新的试验场。美欧的企业至少这样认为,即使在中美摩擦的背景下,也对新业务的发掘、合作以及积极的投资姿态也十分明显。
技术创新的试验场。以这种视点,希望在中国体验的服务有2个。分别是开店1年多就逼近美国星巴克在华店铺数的瑞幸咖啡、以及借助餐饮外卖快速增长的美团点评。
两家企业都是通过将互联网和现实经济结合起来而取得成功的“独角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企业,笔者个人把这种企业称之为“社会课题解决型风险企业”。“中国的大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不想外出”、“中午时不想排长队”等的需求巨大,正面回应这些需求的是这两家企业。
所有产品接入互联网的技术在日本和欧美被称为“IoT”,而在中国被称为“物联网”。虽然说法存在不同,但中国和欧美在“为扩大网络功能而创造新产品(硬件)”这一思维上非常相似和投缘。
另一方面,日本的IoT的起点是“为扩大硬件的功能而与互联网连接”,重心在于硬件。如果进入美欧和中国市场,日本的产品或许将再次被称为“孤岛○○”等。
东京大学的副教授伊藤亚圣将中国“独角兽企业”成功事例的共同特征称之为“轻物联网”。即使很小,也将抓住社会的需求,尝试性推出旨在解决问题的应用程序和最低限度的终端。同时具备在已存在的无数硬件上搭载简单通信技术,先将新服务推向社会加以检验的旺盛试验精神。
幸运的是,在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尤其是深圳,还存在被称为解决方案企业(设计工作室)的企业群,汇总电子零部件和完成品供给网等,在客户企业启动业务之前提供指导。
日本的关注焦点容易投向基础设施和工厂自动化等一般来说“沉重的物联网”,但身边的技术创新更多期待的或许是“轻物联网”。首先,日本企业也有必要尝试中国的产业基础,或站在创业的第一线。如果作壁上观,机会损失有可能变得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