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有所下降但层次分化

    持续增长的中国消费开始浮现阴影。经济减速加上与美国的贸易战导致消费者心理逐渐恶化,智能手机和新车销售陷入苦战。一方面,旅游和电影等消费则持续保持高增长,表现坚挺。从消费的光与影之间可以看出14亿中国民众的消费呈现出多层次化态势。

    辽宁省大连市的男性公司职员小李(36岁)表情沉重地表示,“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小李一家的月收入为1.2万元,在大连属于平均水平,和5年前相比增加了7成左右。即便如此,小李一家仍然在网上买便宜衣服、减少在外用餐以节省开支。

    原因是负担的增加超过了收入增加。2018年小李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出产等花销就达5万元。2年前,他父亲患上心脏病,每月700元的治疗费用全部由小李承担。此外,他家还背负着将近30年的房贷(每月2500元)。如果经济恶化导致收入减少,生活将更加拮据。

    中国进入2010年代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迎来极限。于是政府把消费定为经济增长引擎,采取了各种各样刺激消费的政策。网络零售和餐饮等消费产业充满活力,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超过50%。

    如今中国人的消费实力具有巨大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国内,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人的消费动向。但是2018年中国的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9%,增幅跌破2位数。智能手机和新车销售从下半年开始减少10%,双11的家电销售额出现同比降低

    其背景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

    小李所在的大连及上海等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消费者也相对成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收入理性花钱的人出现增多。但是这些地区虽然收入水平较高,但物价也高,房贷和教育费等负担沉重。

    另外,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已开始在实体经济中显现,导致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趋冷,控制消费和节约意识似乎出现增强。不过,并不能说中国的消费全面减速。

    网络零售市场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速,受外卖拉动的餐饮行业、电影等消费依然保持2位数增长。旅游、教育和健康相关消费也表现坚挺。

    利用这些服务的多为1985年至200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的消费观与受到传统价值观束缚的父母一代不同。北京市的女白领孙女士(31岁)表示,“一辈子还房贷太愚蠢了”。她放弃了买房的想法,而是把大部分可支配收入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增加,不同年龄、阶层、地域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和喜好日益多样化。

    熟悉中国消费动向的中国市场战略研究所的徐向东表示,中国的消费者趋于多层次化。在房价较低,经济也相对稳定的地方城市,消费意愿依然很强,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有限。

    不过,在对高科技产业等整体经济起到拉动作用的中国南部,工厂重组、裁员等经济减速的脚步声出现增强。所有领域全面成长的时代已经远去,中国消费呈现出电影和旅游等“光”与智能手机和新车等“影”交错的局面。中国今后的消费动向将备受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