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各个国家国民的悲观乐观状况

要保持乐观其实并非易事。法国哲学家阿兰在著作《幸福散论》中如此表示。“悲观主义是情绪的产物,乐观主义是意志的产物” 乐观主义源于意志,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乐观主义者就不会诞生。

那么,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人生将出现怎样的不同呢?有一些有名的比喻:在口渇的时候,眼前的杯子里有半杯水。一个人感叹说“只剩半杯了”,而另一个人则高兴地说“还有半杯呢”。

距离发工资还有五天时间。钱包中有7千日元(约合人民币430元)。一个人焦虑地说“只剩7千日元了”,另一个人则安心地说“还有7千日元呢”。

在判断这些是乐观(积极思考)还是悲观(消极思考)的时候,经常被当作例子。感觉“水还有半杯”、“还剩下7千日元”的人是乐观的,而感觉“只剩半杯了”、“只剩7千日元了”的人是则悲观的。

悲观和乐观将左右一个人的人生。

终极的例子如下:乐观的人会说“在隧道的尽头肯定能看到光亮”,而悲观的人会说“那肯定是即将撞到我们的列车的光”

总而言之,悲观主义者认为,糟糕的事态将长期持续,自己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不会顺利。即使发生好事,也认为那只是暂时的。

另一方面,乐观主义者认为,不幸和失败等糟糕的事态是暂时的,如果发生好事,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他好事也会到来。

与消极思考相比,积极思考肯定更好,但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因民族而有所不同。

法国某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53个国家中,最为悲观的国家是法国,最为乐观的国家是越南。在越南,认为“明年是好年头”的人的比例接近100%。

如果是日本人,一到年底,都会说出“希望明年是个好年头”等希望,但断言“明年绝对是好年头”的人很少。

中国又是怎样呢?

2016年英国的舆论调查机构YouGov(舆观)发布调查结果称“世界上最乐观的是中国人”。在这项调查中,观察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的人的比例,中国人为41%,比例最高,第2位是印度尼西亚的23%,第3位是沙特阿拉伯的16%。

在欧洲,比例最高的是瑞典,但仅为10%这一较低的比例,至于法国,认为“世界变得更好”的人仅占3%,而认为“变得糟糕”的人则高达81%。

年轻一代更加明显。英国的NPO团体2017年以世界20个国家的2万名年轻人为对象实施的调查显示,最会积极思考的是中国的年轻人。回答“世界今后将变得更好”的中国年轻人达到53%,高居榜首。

不仅是“世界”。中国的年轻人还认为自己祖国的未来也是“光明的”。

在这项调查中,从回答“本国的未来光明”的受访者比例来看,中国的年轻人最多,达到93%。对于相同问题,韩国为77%,印度为81%,拉丁美洲为80%,世界平均为62%。

悲观的是北美和西欧,分别只有47%和41%的年轻人认为未来是光明的,至于日本,81%认为未来并不光明,可以说最为悲观。

作为日本人,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结果。据说,原本乐观主义者就能长寿,取得成功,并多次重新振作。悲观主义者认为,糟糕的事态将长期持续,自己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不会顺利,并且认为这都是因为自己很糟糕。他们觉得积极的事态只是暂时的,这种幸运也仅限于这个场合。

另一方面,乐观主义者认为,不幸和失败等糟糕的事态只是暂时的,原因也仅限于这个场合。认为积极的事态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会长期持续,还有其他好事到来。

在20多年前,我抛下日本的一切去中国,也具有同样的理由。相对于经济泡沫崩溃、失去朝气的日本,在改革开放开始步入轨道的中国,人们都很乐观,充满笑脸。中国的朝气让人感觉耀眼而夺目。在充满朝气的中国生活的最初2年是我的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

我的父亲一有机会就说。顺利的时候不要太过高兴,糟糕的时候也不要太过悲伤。父亲到底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