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有助于西方看清自己面对中国么?

3月29日会发生什么?如果有事会发生的话,那是“B日”,也就是英国离开欧盟的日子。可能什么事都没有;也可能是一场灾难。极有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然而,尽管全世界都在关注英国脱欧的负面影响——确实有很多负面影响——但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欧盟最具全球视野的成员国要离开了,正好是时候迫使该组织重新思考其使命和愿景。现在,这种反思很大程度上将涉及一项计划,即伦敦和布鲁塞尔将如何长期合作。

暂且不提药品短缺和多佛港排长队的危机预言。在英国脱欧的风险和冲击之外,有着一种建立新型双边关系的机会,它可以令英国和欧洲大陆双方的力量都得到强化。世界正走向新型大国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英国和欧洲可能容易受到挤压——但如果它们处理得当,也可以在其中繁荣发展。

简单地说,新的全球冲突是自由和非自由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一直不信威权体制下能有稳定、健康的经济。威权主义者可以谋划短期的繁荣;他们可以篡改数据、操纵货币。但从长远来看,他们都将失败。只有在自由民主制度下,市场才能真正繁荣。

中国颠覆了这种假设,展示了如何让个人自由与创新自由脱钩。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5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已找到办法,利用14亿人口的努力和才能,超越制造业,拥抱人工智能等下一代技术,使中国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在现代历史上,技术领导地位首次被一个不受民主投票制约的权力所获取。事实上,中国的法律传统与西方截然相反,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权利之上。没有人能保证中国可以保持这样的领先地位。毕竟,它目前的优势植根于知识产权盗窃、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以及对不太富裕的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剥削。而且,谁知道它的国内压迫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呢?

但是中国共产党从事后经验中受益。它似乎从大英帝国的崛起(海盗是很好的起点)和苏联的衰落(“公开化”[Glasnost]会造成混乱)当中吸取了教训。尽管中国争取全球主导地位的核心计划——价值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倡议最近遭遇了一些挫折,但中国仍保持着清晰的战略展望。与欧洲不同,它用一个声音说话,表达一个愿景。

如果认为这种划时代的权力转移不会影响西方民主国家,那就太天真了。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欧洲的作用正在增强,无论是作为一个榜样还是作为一种势力。2016年,匈牙利和希腊阻挠欧盟在一份批评中国在南海扩张领土的声明中提到北京。这两个国家从中国获得了数十亿欧元的投资,用于港口、铁路和发电站建设。

换言之,西方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支柱——以英国脱欧后的欧盟所蕴含的共同利益作为起点。这个联盟应当成为可被称为“广义西方”的核心——一个寻求与中国公平竞争的全球国家集团。拥有英联邦传统的英国可能是建立这样一个集团的理想推动者。东盟国家,以及在唐纳德·特朗普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之前等待签署该协定的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

当然,每当与西方同行会晤之时,中国政界人士都会承诺加强多边主义。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外交政策高级官员杨洁篪将“一带一路”描绘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他后来还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促进人权事业。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

慕尼黑的观众们很有礼貌,没有问那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你能相信一个在国内现实问题上公然说谎的政府所描绘的外交政策愿景吗?对中国来说,在这个变化惊人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其日益严格的社会控制。

显然,脱欧不足以令欧洲或整个西方反击中国。但通过在欧洲重新洗牌,迫使布鲁塞尔重新考虑其核心原则,英国的退出将产生一种明确的效果,推动英吉利海峡两岸看清挑战的领域。双方都无法单独对抗中国;就算团结在一起,可能也不足以对抗中国。但是作为一项全球协议的核心,它们能够面对这个挑战。

Jochen Bittner是德国《时代周报》的政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