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围堵华为和5G国际标准之争

排除中国企业制造的新一代通信标准“5G”设备的趋势似乎从美国开始扩大。虽然说背后被认为存在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但各国对于超大国推进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战略的警惕感也被视为原因之一。

中国企业的优势归根到底在于本国市场巨大。如果在巨大市场形成稳固的经营基础,在海外的市场竞争也能以优势地位推进。这种进攻全世界的模式在美国企业中也很常见,亚马逊和谷歌已成为被全世界警戒的存在。

针对谷歌等,欧盟出台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虽然形式上是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但也有着反击美国IT企业的事实标准战略的一面。

在全球化经营中,掌握国际标准关乎生死。但是,形成标准的方法除了事实标准之外,还有“法定标准”这一思路。法定标准采取区分市场竞争和规则制定竞争、通过多边谈判和公共机构来敲定竞争规则的流程。

很多专家指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法定标准战略受到的支持在扩大。日本近年来的趋势也是将重心转向法定标准。

由于法定标准起源于擅长讨论和谈判的欧洲,要通过法定标准掌握主导权,日本面临语言和文化方面的较高阻碍。例如新一代通信标准方面,日本掌握了世界顶尖水平的技术,但却有着在围绕“3G”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在之后的世界标准竞争中掉队的惨痛经历。此外,还有纳米技术、铁路系统领域,日本最近10年的现实是不断重蹈覆辙。

汽车拉力赛“F1”和跳台滑雪等体育赛事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日本的团队和选手根据规则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于是,在无法取胜的传统强国等的主导下,比赛规则迅速改变,日本队的优势被削弱。这样的事情过去曾发生过很多次。

规则制定的竞争在比赛和商业活动之外,而且是从比赛开始之前已经展开。在规则制定中掌握主导权的是具备说服力、获得他国认可和共鸣的国家、企业和组织,而被打败的一方将在比赛和市场竞争中尝到苦果。事先能找到多少伙伴,显著影响到胜败。

日本能在多大程度上跟上这种全球趋势呢?让我们来看看称得上法定标准象征的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各个领域合计接近250个的“技术委员会(TC)”主席职位来看,经常是主席的出身国成为讨论的主导者。日本出身的主席目前有17人。可以看出日本正在主导树脂和钢铁产品等领域的规则制定。

在主席的出身国中,美国和欧洲占据压倒性多数。最近,中国可能也意识到法定标准战略的重要性,已将主席职务增加至27人,超过了日本。

在获得国际支持的同时制定规则的情况不仅限于公共机构。很多日本企业以日本特色品牌和服务在全世界建立起强有力的生态系统。例如大型食品企业在产品中附赠“母子健康手册”,并在亚洲推动建立“营养师及保健师制度”,提高了健康意识,扩大了销售份额。此外,雅玛多控股建立冷藏及冷冻配送网,成功实现了“削减食物损耗”。这些企业都在提高世界范围内社会评价的同时实现了业务增长。

在数字技术领域,还有人首次把力争解决社会课题的源自日本的行动指南“社会5.0”移植到海外。而在智能社区领域,担任ISO主席的多摩大学客座教授市川芳明与斯洛文尼亚内阁成员在交流中意气相投,发展到该国在基础设施等广泛领域推动采用日本的课题解决方法、技术和规则。

市川芳明说,吸引斯洛文尼亚的因素是“巨大的野心和共鸣”,“不是1、2年就能解决的问题,富裕、安全和健康等大的主题才是世界期待的”。

提到大主题,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就很宏大。其中纳入了实现健康和长寿、高质量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循环型社会、和平与安全等截至2030年的世界目标。德勤咨询的调查显示,这些领域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万亿日元。但是,在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视为商机的企业的比例方面,欧洲为64%,而日本仅为37%,存在差距。

日本绝不能眼睁睁地错失忽略的商机。日本不应仅在以实力决胜负的事实标准上与中美等国战斗,而是应该开拓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未来的巨大市场,这更能改变世界看待日本的目光,形成良性循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市场上能找到多少成为伙伴的国家和企业,关系到能否以有利地位推进日本主导的规则制定。这是需要发挥才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