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隆:当政府取代了市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今天的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这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但是必须明确一点,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为什么会陷入崩溃的边缘?而这40年的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取得奇迹般地增长?一句话就是看是否能够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当政府取代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就必然下降。

共产党的第18大有一个文件表明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这个认识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政府取代市场的行为。

有一个不解的问题,我们在国外,比如日本和法国,可以很容易看到很多经营了两三百年的公司,而在中国企业几乎都很短命,企业短命也就意味着企业家短命。跟国内企业家谈话,你会发现他们都像出纳,只要一张口就是钱,而很少听到他们谈起理念。你也很难发现他们有什么个人的兴趣爱好,除了挣钱和吃喝。

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调研来的数据,有的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年,也有说4年的,但不管几年,总而言之大都短命。而你只要去问一问这些民营企业家他们最麻烦的是什么,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跟政府打交道是最麻烦的。

但当你去跟政府的官员打交道,他们会堂而皇之告诉你他们为了支持企业做了多少工作,说实话,我并不完全怀疑这些官员的言词。他们应该是做了一些工作,只是很多时候好心并不一定办好事。

这些年,国内的经济学家们有关于产业政策是否必要的争论,不久前还有一个50人大会,也就是一群知名的经济学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对经济运行的认识,以及经济政策的实施。但这种讨论往往会落脚到意识形态的纷争上。其实,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或世界观,很难判定对或错。

产业政策也无所谓对错,需要讨论的是今天的市场是否透明,监管是否合理。就像以前经济学家们争论市场机制是否有效一样。后来有经济学家提出市场信息不对称,所以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今天的中国市场应该说极不健全,政府不当干预,企业违规行为,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市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国内出一些问题,还好办,政府出面搞定,因为中国人都明白其中的潜规则。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一旦出了国门就麻烦了,外国人不懂中国的潜规则。这其中的误会其实是今天中美贸易战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只要走出国门就应该放弃中国特色,而且,中国国内市场也应该努力国际化。

不久前,上海召开了一个进口博览会,轰轰烈烈。据说这是第一届进口博览会。有一个国内参会者对外国媒体说,这次政府的推动力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这位说的是真话,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博览会应该是市场行为,而不应该是政府行为。谁举办这样的进口博览会?应该是民间的商会组织。

我当然明白政府多少有希望通过这样的博览会表明中国在积极促进进口,而不是一味地突进出口。但无论怎么说,进出口乃企业行为,政府不宜取而代之。

另外,我们看到中美贸易战当中,中国每次实施对美国的报复关税,从来没有召开企业听证会,为什么?政府就这样包办了,那么出了问题,政府就无法推卸责任。其实,政府有点像是在自己脖子上绕了一根绳子,越绕越紧。看来要给企业松绑,首先要给政府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