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再提“高考政审”为何牵动舆论敏感神经

    重庆将对高考考生实行“政审”、“不合格者将不能参加普通高校录取”的消息周四(11月8日)引发中国舆论哗然。

    重庆教育考试院两度“灭火”,先称是记者“写错了”,随后就自身的“用词不规范”致歉,但这仍未平息民众质疑。有网友表示,重庆在高考中重提“政审”,很难不让人想到文革时“根正苗红”才能上大学的案例。

    “政审”全称“政治审查”,主要指官方对个人政治态度、家庭环境与社会关系等进行审查。在毛泽东时代,通过严苛的政审是上大学的前提条件,邓小平主政后废除。

    “政审”争议

    11月6日,重庆党委机关报《重庆日报》发表题为《重庆2019年普通高考11月7日开始报名 政审材料是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的报道。

    报道引述重庆教育考试院的话称,政审材料是2019年高考(即大学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必备材料,“将反映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是高考录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而政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大学录取。

    报道补充说,政审不合格主要包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恶劣、有违法犯罪行为等情况。

    该报道经中国多家主流媒体转发后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很多网友批评重提“政审”,是开“历史倒车”。

    “什么是政审?难道政审不‘合格’的中学生就不能有上大学的权利?孔子说有教无类,宪法赋予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难道就可以被政审所剥夺?”一名微博网友说。

    “没有经历过以前的事情,但是一看到这种消息我都觉得透不过气。”另一名网友评论道。

    回应

    据中国媒体《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重庆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罗胜奇回应称,关于政审“是媒体记者写错了”。他表示,所谓审查的正确全称是“思想政治的考核和现实表现的审核”。

    对此,众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发微博称,“今天是记者节,工作受到争议,还是别让记者背锅了吧。恳请中国记协关注一下此事,看看重庆日报的记者把‘思想政治的考核和现实表现的审核’理解为政审,算不算‘写错了’。”

    此外,还有网友找出了重庆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重庆招考”在一周前发布的文章,其中明确有“政审怎样进行”的字眼。

    11月9日凌晨,重庆教育考试院在官网发布声明致歉,表示将“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述为“政审”并不准确。“因我院发布的信息内容表达不规范、不准确,把关不严格,导致社会公众产生误解,谨致歉意。”

    考试院还表示,2019年重庆高考针对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内容没有变化。

    为何引发关注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认为,这次重庆讲的政审和文革的政审并非完全一致。

    “过去的政审除了本人还要审查直系亲属,甚至旁系亲属都要纳入政审范围。有任何海外关系都会影响个人的前途。这次的‘政审’两字,主要是审查考生自己的政治态度等,”钱钢对BBC中文说。

    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实行了严厉的政审制度,并将其与大学录取进行挂钩。文革前,报考大学素有“先看政审结论,后看考试分数”的说法。出身地主富农家庭或家庭成员有“右派分子”,都会导致高考被降格或拒绝录取。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学开始按照“推荐制”招生,“家庭成分”几乎成为录取的唯一考量。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他对高考政审连说三个“繁琐”,严苛的高考政审得以改变为根据分数择优录取。

    钱钢表示,中国民众此次提到“政审”两字便谈虎色变,和整个社会大氛围的变化不无关系。

    “包括此前的私营企业退场论等极左言论卷土重来,让大家的神经已高度紧张,所以碰到一个文革词汇便做出强烈的反应。”

    教育学者熊丙奇则对BBC中文表示,此次事件应给教育部门敲响警钟,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时代,不能还有精英化阶段的思路,而是要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教育考试部门应该做的恰恰相反,应进一步取消不合理、不必要的限制条件,让最大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