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在中国再调整战略

松下曾作为开拓中国市场的先驱者而闻名,但如今其正寻求重新出发。松下受到邓小平的邀请进入中国,曾在拓展业务上受到恩惠。但松下满足于现状,在本土化方面落于人后,败给中韩企业。结果,目前松下的在华销售额比顶峰时下降3成。松下希望通过起用中国本土人才和加速合作等普通企业的手段恢复往日辉煌,能实现么?

“不展开合作,扩大在华业务是不可能的”,松下执行董事伊东大三9月13日在中国西安的记者会上这样强调。松下将与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科技、以蓄电池业务为核心的能源管理公司联动天翼科技(LinkData Technologies)展开合作。

3家企业将在西安等5座城市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城市开发业务。在各个城市,3家企业都和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等成立合资企业。城市开发1个项目的规模达到数千亿日元,在行政审批等方面,有没有政府的门路会产生巨大影响。3家企业还将开发采用钢筋预制结构、能很快搭建的临时宿舍。

对中国来说,松下多年来属于特别的企业。最初是在40年前的1978年。当时访日的副总理邓小平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及,希望松下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帮助。作为回应,松下1987年在北京设立了显像管合资工厂。这是2战后进入中国的首家外资工厂。

之后,松下持续享受中方的优待。上世纪90年代,松下在中国设了33家制造企业。1994年作为外资企业首次获准成立统括公司,可以全面展开研发和培养人才等工作。

但随着成本竞争力更高的中韩企业崛起,松下“把高品质日本产品带到中国、自主开拓市场”的闭门主义模式在2000年前后越来越行不通。到2015年,松下被迫撤出了中国的电视业务。据称决策迟缓导致了损失增大。在中国,外资企业很难做出威胁地区经济的决断,缺乏与地方政府等的沟通桥梁,这些因素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从松下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来看,冰箱仅约5%,洗衣机约10%,均无法进入前3。中国的松下高管表示,“松下”这个名字在中国原来无人不知,但如今年轻人已经不知道。

松下的在华销售额2010年度达到顶峰,增至1.178万亿日元。到2017年度减少约3成,萎缩至约8000亿日元。但松下的社长津贺一宏提出目标称,通过战略调整,到2020年度把销售额增加5成。

松下将重新在中国发起挑战。在家电领域,松下和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相继展开合作。为扩大销售,设置仅限1天的“松下家电特卖日”等,不断展开合作。

2018年8月,曾任职德国西门子的赵炳弟出任松下中国统括法人的社长。他今后将成为松下强化对企业交易以及与中国政府沟通的桥梁。此外,松下2017年起用吴亮担任家电当地统括公司的代表。松下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加快经营决策。

中国致力于放宽汽车等领域的限制,将推进市场开放。但如果日企满足于有利地位,错失中国当地的需求,有可能陷入松下遭遇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