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谈判:压力越来越大 级别越谈越低

    本周四(8月23日)中美两国官员结束为期两天的贸易谈判,并未取得重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贸易战快速升级,特朗普需要赢得中期选举,保住共和党在国会的多数席位,中国则急需稳住汇率,扭转经济放缓的趋势,双方都需要在谈判桌前达成协议。

    然而本次谈判双方代表级别从6月第一轮谈判的“副总理级”,陡降至“副部级”,使外界对本次会谈的成果不抱希望,中国网民则调侃下次谈判估计“要派副科级”。

    分析人士称,因为第一轮谈判的无果而终的教训,所以派低级别官员进行“试探性、技术性”谈判。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双方经过第一轮接触,在谈判诉求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美国诉求与压力

    虽然美国对中国进行关税打击的战略性目的众说纷纭,但其提出的具体诉求一直非常清晰——即停止知识产权侵犯、降低贸易壁垒。

    谈判前,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表示:“特朗普的目标是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及配额,阻止知识产权被盗,并停止强制技术转让。”

    谈判后,白宫发言人沃尔特斯(Lindsay Walters)在一份简短的电邮声明中再次确认,与中国官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就如何在经济关系中实现公平、平衡和互惠交换了看法。谈判内容包括解决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涉及该国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政策。

    这与第一轮谈判美国提出的诉求一致——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向《中国制造2025》计划涉及的先进技术领域提供补贴。

    美国的诉求比较清晰,但中国并未响应。

    路透社援引特朗普政府一位高官称,不看好谈判取得进展的前景,称中国尚未解决窃取其知识产权和行业补贴的问题。“他们(中国)必须解决我们提出的关切,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还没有看到,但我们会继续推动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对美国而言,这一诉求与其核心利益相符。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朴之水对BBC中文表示,经济发展根本上还是被创新所驱动,而美国对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质量和技术发展能力的引领地位。因此,这也是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坚决捍卫的。

    中国的压力与底线

    分析人士指出,第一轮谈判无果而终,因为限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议,对中国来说则没得谈。

    路透社援引中国政府一名高级官员称,北京不愿与美国就任何限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问题进行谈判,中国把这一要求看作是美国阻止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其次,中国在政治上可能更占优势。《纽约时报》援引一位中国官员称,中国的一党制政治体制、以及习近平主席对权力经久不衰的控制——尤其是在今年3月废除了国家主席任期限制之后——意味着中国在任何贸易争端中都能比美国和特朗普持续更长的时间。

    在美国的核心诉求上不愿让步,在政治上有心理优势,使中国在过去两个月保持强硬,针对美国的每一项打击都进行等量回击。

    然而随着贸易摩擦演化成持久战,中国面临的压力也快速增加。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指出,“拖延”是应对贸易战措施中最坏的一个,拖延的时间越长,对中国越不利。

    贸易战也暴露出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芯片等核心技术短板,债务风险高,以及经济运转效率低等。一位不具名的政府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在近期针对中美贸易形势的部际及中央高层的碰头研讨中,除了商榷相关预案与反制措施之外,还在研究通过自身的改革从根本上增强“抗压能力”。

    这场贸易战中,中国采取守势。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国际商业及中国企业课程联席主任李兆波分析,中国的真实诉求是保护其国有和私营企业,尤其是那些产品和服务还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一旦向外国资本大幅开放中国本土市场会对中国的GDP和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但中国在口水战中试图把自身打造成受害者的形象,但并不奏效,因为它没有像加入WTO时承诺的一样开放市场,因此美国实际上更有理由采取行动以平衡双边贸易。

    多位分析人士都表示,随着谈判的深入,中国可能会在美国的核心诉求上适当让步,以达成协议;然而特朗普则面临着中期选举,以及其前律师和前竞选团队主席的诉讼带来的政治风险,可能为美国方面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