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制造业正在美国构建生产网

台湾的制造业企业在美国建立生产网的趋势出现扩大。产业电脑和自动化机器厂商研华决定增强美国工厂,液晶面板和服务器等工厂的建设计划也相继出炉。台湾企业一直在构建在大陆进行集中生产、然后向最大市场美国供货的供应链。一些台湾企业开始认为,由于中美贸易战争和人工费上涨,在大陆生产的优势将消失,将启动生产网的重组。

研华的联合创始人,负责整体业务的执行董事何春盛日前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记者的采访,表示将加强美国生产基地,把销售额中美国所占的比率从目前的27%提高至最多40%。

鸿海精密工业等台湾企业通过代工和零部件供给,是世界IT(信息化技术)行业的“幕后英雄”。而研华则供应在工厂内实现机器人等生产设备联网的网络设备,进一步从背后支撑“幕后英雄”,熟悉台湾制造业整体的动向。

研华将增强中西部伊利诺伊州渥太华的网络设备工厂,以应对当地需求的增加。何春盛认为“企业制造逐渐离开中国”,表示将改变目前将生产的大部分集中于大陆和台湾的此前体制。原因主要有2个。

其一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渥太华位于象征美国制造业衰退的“铁锈地带”。何春盛表示这是在选举之前特朗普重视的地区。政府的支援将推动生产网的构建。

此外,何春盛表示,采用大陆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今后或将成为惩罚性关税的对象,希望通过在美国生产来分散风险。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大陆生产的成本优势已经降低。何春盛认为,“美国自动化生产和在中国生产成本差距应该不大,原物料及半导体差距不大,唯一差距在人工,中国人工成本在上涨,美国虽然也在上涨,但是生产力比较高,用自动化生产可以克服一部分。我觉得iPhone在美国生产成本不会增加到10%,可能增加20~30美元,但是可以扣掉关税及空中运输成本、以及时间”。

预测世界制造业的潮流并采取行动,是台湾企业的强项。开端是1960年代。在南部的高雄等地建立出口加工特区,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吸引美国电子厂商等的工厂,将品类从收音机、黑白电视扩大至个人电脑等,实现了被称为“台湾奇迹”的经济发展。

在面临经济增长导致的人工费上涨的1980年代,台湾企业第一时间转为在大陆生产。而日美欧全面进驻中国大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但鸿海等抢在前头,建立了能横跨太平洋、以低成本代工美国苹果智能手机等的体制。

此次台湾企业似乎开始认为转向美国的趋势将加强。代工企业广达电脑计划在截至2020年前后的3年里,将美国的服务器产能提高至3倍。该企业工厂的大部分建在大陆,但将应对主要客户美国谷歌、美国Facebook难以采购中国造产品的事态。

鸿海计划投入100亿美元,在中西部威斯康辛州建设液晶面板和电视工厂。7月上旬,郭台铭在美国硅谷发表演讲,表示成立用于提高生产效率的人工智能(AI)的研发子公司。

在原材料领域,台湾塑胶工业集团到2020年将在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投入约94亿美元,动工建设乙烯工厂。据悉,将以当地开采的页岩气为原料,实现低成本生产。

据台湾的经济部统计显示,2017年台湾企业对美投资(按获批数据计算)增至上年的2.6倍,达到8亿美元以上。虽然绝对金额仅为对大陆投资的约10分之1,但不少观点认为,如果贸易战争激化,生产将进一步加速向美国转移(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邱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