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在世界并购(M&A)市场正提高存在感

据调查公司Dealogic统计显示,2018年1~6月日美欧企业的海外并购(按公开数据)合计为3816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为1751亿美元,份额占46%。日本为29%,高于欧洲企业(941亿美元,25%)。武田药品工业决定收购爱尔兰的夏尔(Shire)影响巨大,但即使排除该收购案,全年金额仍有望达到750亿美元左右。

2018年1~6月以海外企业为目标的并购达到1122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超过欧洲企业。因人口减少等原因,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难以指望,海外业务的强化无法回避。价格偏高的案件也开始突出。

日本在上世纪90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曾出现海外并购热潮。1989年三菱地所决定收购美国纽约办公楼“洛克菲勒中心”的持有企业,2000年NTTDoCoMo决定向美国移动通信巨头AT&T无线出资逾1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换算)。不过,1989、1990年、1999~2001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均仅为200亿~300亿美元左右,低于之前的规模。

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在趋势上出现增加,2010~2017年平均达到逾750亿美元,达到2000~2009年(近260亿美元)的约3倍,基本没有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保持增加态势。此外,份额也呈现扩大趋势,2000年代初为3~5%左右,但2011年以后徘徊在10%以上。

到海外找活路

日本企业相继遭到2008年的雷曼危机、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等打击。同时日本国内经济持续停滞,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北川哲雄表示:“通过并购到海外找活路的倾向加强”。

日本企业2000年以后向海外并购累计投入110万亿日元。相当于同一期间上市企业赚到的净利润(约300万亿日元)的3分之1。其中4成(约43万亿日元)投向美国,而3成(约31万亿日元)投向欧洲。在美国,2014年三得利控股斥资约1.6万亿日元收购了蒸馏酒大型企业比姆(Beam Inc.),而在欧洲,2007年日本烟草公司(JT)斥资2.2万亿日元收购英国香烟企业Gallagher烟草公司。日企将知名企业纳入旗下,寻求站在国际竞争前线的案件突击。从行业来看,保健和IT(信息化技术)等较多。

此外,通过海外并购扩大业绩的企业也很多。例如,日本电产在国内外不断展开并购,将业务领域扩大至车载和产业用马达。2017财年(截至2018年3月)净利润达到1314亿日元,在过去10年里膨胀至近5倍。日本烟草凭借并购的效果,将海外的业务规模增加至国内的约2倍。由于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等原因,2018年1~3月销售净利润率达到约20%,接近1999财年(逾1%)的20倍。

也有企业蒙受损失

与此同时,失败案例也不断出现。日本邮政未能如愿改善澳大利亚物流企业Toll Holdings公司的业绩,2016财年计提了4000亿日元的损失。此外,东芝也在美国核能巨头西屋电气的经营管理上遭遇失败,导致了超过6000亿日元的损失。

决定成败的是“并购能力”的差异。价格评估等自不必说,收购后的整合工作也是关键。取得成功的企业具有的特征是,“推动收购的经营高管具备即使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外国人也要顺利使其发挥作用的意识”(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服部畅达)。

另一方面,在失败的企业身上,可以看到工作不细致的情况,例如“由于社长的一声令下,开始加强并购,给各事业部分配‘任务’,为了消化预算而决定收购”(并购咨询公司高层)。

日本的资金过剩也将推动并购。日本上市企业的手头现金截至2017年度末达到约120万亿日元。按500家主要企业计算,占总资产的比率为11%,高于美国(7%)。在日本国内难以找到设备投资的机会,即使价格偏高,也往往选择海外并购。观察收购总额达到被收购企业利润的多少倍,2018年平均为18.9倍(汤森路透数据)。换言之,在收购后,不经过近20年就无法收回投资。这个数据创出日本2000年以来的最高,同时超过2018年的世界平均(1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