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灌输式教育和日本宽松教育

6月7日~9日,中国今年高考有的地方甚至出动了装甲车。广东省因为遭遇台风,江门市出动特警装甲车护送考生前往考场。安徽省也出现了警车为考生乘坐的大巴开道的场景。可以说这是全社会重视高考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有人开始反思灌输式教育的弊端。

一考定胜负

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是高考一考定胜负。各大学和学院几乎不实施自主考试,也没有二试。虽然有保送生制度,但名额很少。对于考生来说,2~3天的考试将决定一切,可谓十分残酷。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达975万人。能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顶尖大学的只有3000到4000人。中国考生进入一流大学之路比日美考生艰难得多。

考生家长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走进考场的考生(辽宁省沈阳市,Reuters)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高中生每天从早上7点学习到晚上12点。还有很多寄宿制的高中,这样学生就能不出校门地全天候学习。当然也没有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自动减少体育等和考试无关的课,把时间分给考试科目。考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考结束后,得到解放的考生一齐撕毁课本,学校里纸片飞扬的场景每年都会被报道。

高考也让警察十分忙碌。如上所述,为了避免考生迟到,警察必须提供帮助。考场附近的工地也被迫停工,原因是发出的噪音会影响考试。家长们也十分紧张。考场外聚满了焦急等待孩子的父母。还有送考的妈妈们会身穿平时很少穿的旗袍,寓意“旗开得胜”。

笔者多次听到在日本居住的中国夫妻的焦虑,他们希望让孩子早点回国,担忧以日本的教育水平无法应付高考。中国过去存在官吏录用考试“科举”,笔者感觉中国的应试或许存在超出想像的地方。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曾经让高等教育一度停滞,在经济改革全面启动的80年代,人才不足令人担忧。但是,犹如在打消这种担忧,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支撑了各产业的增长。

反思填鸭式教育

以高考为目标的残酷应试系统本应是培养均质化优秀脑力劳动者的最佳机制。但是,近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中国的媒体和网络上,称赞日本学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例如“日本的幼儿园不教学习,只教生活基础知识”、“日本的高中生有社团活动,在体育、音乐和艺术活动中讴歌青春”。似乎中国也进入了意识到填鸭式教育弊端的阶段。

日本在进入高速经济增长暂退的70年代后,“宽松教育”得到重视。这是因为,追随欧美实现增长的时代已经终结,开始出现提倡向需要创造性的经济模式转向的声音。教育也需要从偏重知识转向锻炼思考能力的学习模式。就这样,宽松教育从70年代末涌现。1980年时的日本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约为9500美元,中国2018年的人均GDP也有望达到1万美元。

中国也将结束高增长时代,需要提高经济质量。正处于和日本1980年前后相似的发展阶段,出现中国式宽松教育也不难理解。“高考狂想曲”或许也将进入反思氛围。不过,事情有些复杂的是,中国看到了日本教育的曲折。进入2000年代之后,有声音批评日本的宽松教育招致了学力下降。在中国,认为不应重蹈日本覆辙的主张也有很多。

学力并非教育的全部目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接受宽松教育的世代成为日本社会的核心还是今后的事情,对其下定论也还需要时间。比日本更加在意宽松教育成果的或许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