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与安倍:只有永远的利益

“此前与日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希望进一步强化”,英国首相特蕾莎·梅(61岁)面对丰田和日立制作所等18家日企的高管就脱欧谈判进行了说明。这是特蕾莎·梅首次仅集中会见一国的企业家。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62岁)等3名阁僚也一同与会。

安倍(左)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右)握手(2017年8月31日,东京元赤坂迎宾馆)

日本企业对英国的投资额仅次于美国。会议是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63)请求召开的,由特蕾莎·梅主导。

共同推进装备开发

特蕾莎·梅2017年8月访问日本,除了参加国际会议外,这是作为英国首相时隔5年访日。特蕾莎·梅与安倍就加强经济和安保合作达成一致,还出席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

与倒向中国的英国前首相卡梅伦(51岁)相比,特蕾莎·梅重视日本的姿态十分鲜明。2017年12月,在日英外长、防长“2+2会谈”的共同声明中,写明了双方将合作开发武器装备和加强共同训练等。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57岁)还作为外国阁僚首次登上英国海军新型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视察。

双方将推动空对空导弹的共同研究,启动试制品的制造和发射试验。还将讨论在亚太地区部署航母。对日本来说,这是首次与同盟国美国以外国家启动攻击型武器的共同开发。英国外交部高层曾经断言称,“日本是亚洲安保方面最重要的伙伴。双方将把关系提升至新高度”。

英国外交的变化存在相应理由,那就是伴随着2016年的政权更迭,英国决定“脱欧”。脱欧的时间为2019年3月。有估算认为,即使能与欧盟(EU)签署自贸协定(FTA),今后15年里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将比预期减少5%。

英国为了缓解这种打击,试图以退出最大贸易伙伴欧盟为契机,将外交范围扩大至亚太地区。对于担忧英国接近中国的日本而言,目前英国加强对日外交的状况可谓求之不得。

日英两国均为美国的同盟国,且同为被大海包围的岛国。尽管特蕾莎·梅也顾及到与中国的关系,但与共享民主价值观和法治等原则的日英关系相比,中英关系的性质完全不同。

剑桥大学特别讲师约翰·尼尔森-怀特指出,“(日英关系)正在向事实上的同盟水平发展”。约翰同时还分析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将减少。日英携手进一步构建多极化全球秩序的空间正在扩大”。

日英在20世纪初叶曾存在同盟关系。当时英国为遏制崛起的俄国,改变了被称为“光荣孤立”的不结盟政策。而日本也希望通过与英国结盟打压俄国,同时提升国际地位。

重要的是忍耐

英国政府认为,安倍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有助于地区繁荣,予以支持。英国政府高层也承认,“将来参加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也是选项”。

但中国的影响并未消失。英国在接近日本的同时,还将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以加入“保险”。英国驻日大使保罗·马登强调称,“不需要与一带一路展开竞争。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需要基础设施,这一点显而易见”。

2月1日,特蕾莎·梅在首次正式访华中与习近平在北京举行会谈,表示为一带一路提供协助。另一方面,特蕾莎·梅2月26日致电安倍,转达了与习近平举行首脑会谈的情况,解释称“要推动一带一路符合国际规范”。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19世纪曾担任英国首相的著名政治家帕默斯顿(Palmerston)留下的名言。根据时势,“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灵活制定战略是英国的拿手好戏。英国政府高层表示,“效果并非迅速显现,重要的是忍耐”。

不拘泥于“同盟”的定义,专注发展关系。英国的外交战略至今仍受到帕默斯顿理念的影响。

特蕾莎·梅:英国前任首相卡梅伦2016年就英国是否退出欧盟(EU)举行全民公投,结果下台,特蕾莎·梅随后接任。特蕾莎·梅是继已故的撒切尔夫人之后,英国时隔26年的第2位女首相。其曾任职于英国中央银行,属于实务派,另一方面,被认为“缺乏幽默感”。

 

特蕾莎·梅过去曾支持英国留在欧盟体制内,但如今却领导脱欧谈判。为巩固政权基础,特蕾莎·梅采将原定2020年的大选提前到2017年6月实施,结果失败,政权基础持续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