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出任副总理 重塑中国经济气质的“扫地僧”

    3月19日,刘鹤在新一届中国两会上当选副总理,被习近平视为重要经济智囊的他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

    长期扮演“智囊”角色的刘鹤,在习近平时代逐渐来到台前,参与十八大后经济改革。在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经济面临多重风险,刘鹤在改革关键时刻担当重任,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气质”,具有“分水岭”意义。

    这与1992年朱镕基的处境相似,用刘鹤的话说,“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

    刘鹤究竟是谁?他将面临哪些挑战?BBC中文记者梳理刘鹤的经济思想,采访经济学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走到前台的学者型官员

    2013年5月,一次中美官员会面,外界突然认识刘鹤。

    此前,3月14日,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 。14天后,刘鹤从中财办副主任职位转正,这时他已当十年副主任。

    “扶正”两个月后,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访华,习近平与多尼隆握手,指着身旁一人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当晚,多尼隆的随行人员与刘鹤会谈,该次会谈是临时所加。

    这一细节被《华尔街日报》披露,中国媒体和民间反复引用。最高领导人直接认可,成为刘鹤“声名鹊起”的资本。

    随后,刘鹤开始频繁见诸报端,有媒体将其比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深居幕后却身手不凡——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刘鹤曾参与制定多份中国经济长期规划,先后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国家主席起草经济讲稿。

    十九大上,刘鹤跻身政治局委员,一个从未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官员位列“党的领导人”,至今日当选副总理,有望掌握经济领域实权。在重视履历的中国官场,这样的轨迹颇为罕见。

    “这个官员跟别人不太一样。”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马旭飞认为,刘鹤当选副总理,是给一个学者型官员正式权力。他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重视数字,履新后应会有基于科学的政策推出,他还有美国留学经历,视角更加国际化。“刚退役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是学者型,执掌央行15年。15年来,中国经济复杂度提升,全球金融、贸易领域有很多复杂棘手的问题,主管经济者更需学者背景。”

    在习近平时代,和“学者”刘鹤经历类似的还有王沪宁,后者长期任职中央政策研究室,同样辅佐三任主席,同样是学者型官员,同样在十九大后跻身要职。

    刘鹤与习近平

    不同于王沪宁的是,刘鹤与习近平早有交集。

    中国媒体报道显示,刘鹤在中央任职时,兼任过福建省政府顾问,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时间最长,达17年,官至福建省省长。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表示,刘鹤和习近平的私人关系非常重要。前中国总理朱镕基的改革成,背后是江泽民对经济改革的力挺。现在中国体量更大、问题更复杂,但相比于经济,习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政治方面,刘鹤深入改革将触动很多利益集团,没有习近平全力支持,很难取得成绩。

    习刘相识则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他们同在北京读中学,同为“红二代”,各自的父亲又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中学时期,习近平和刘鹤共同遭遇文革,二人响应“上山下乡”,分别去陕西、吉林当知青。文革过后,习近平从河北正定县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刘鹤则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经济学,此后一直在经济部门担任研究型职位。

    刘鹤还曾赴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1995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公共管理学位,这在同龄官员中较罕见。

    习与刘,一个在各地政府不断调换,主政一方,一个在中央的经济部门,搞政策研究;一个不断升迁直至中南海,一个长期职级没有变动。

    不同路径,历经40年,在中共十八大后又交汇在一起。彼时,习近平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南下广东考察。因为和1992年邓小平南巡路线相似,又重提”改革开放”,中国官方媒体将此行称为”新南巡”。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到,刘鹤出现在习身边,全程陪同。

    “新南巡”的信号在一年后见分晓,2013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刘鹤被认为是这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的参与者。但外界不少人认为,这个庞大计划在其后四年执行得并不理想。

    这份改革文件与刘鹤的经济主张有一致性——

    一方面,文件中将曾经“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被视为是对市场经济理念的靠拢。刘鹤就在公开讲话中称,中国的服务业存在着严重的进入壁垒,现行的一些公共政策正在阻碍正常的价格竞争,解决增长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反垄断,鼓励竞争;他还提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企业家阶层开始成长并且发挥重要作用。

    朴之水对刘鹤的这些观点“强烈同意”,各种政策壁垒深刻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如果不能构建“平等的竞技场”,那么经济发展的后劲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文件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地位”。

    “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核心”也是刘鹤的一贯观点,比如,刘鹤在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在一些国家软弱的政府政策面前,国际金融市场力量往往起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作用,这种力量又与在野的政治力量相结合,使得当政者处境岌岌可危。”这篇论文2015年被授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这是中国的经济学最高奖。

    重视市场经济,又强调党对经济改革的领导。这可能令人困惑,但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在学院经济学家围绕产权和竞争激烈争论着的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区域之间,中国找到了现实存在的灰色区间,在市场化这一根本问题上走出了迂回和有特色的道路。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非常务实,因为两者最终都是为发展服务的。”

    或许这种“实用主义”才是刘鹤的真正底色。

    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

    今年1月,刘鹤代表中国参加达沃斯,发言中他提到,“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

    中国领导人形象统一,染发成为惯例。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会场上,众多退居二线的领导人出现在主席台,前总理朱镕基未遵循领导人染发的惯例,以一头白发亮相,引发了国民议论。

    另一个打破惯例的人正是刘鹤:2012年的刘鹤还以黑发为主,5年之后则渐成全白,不仅未染,长发也剃短,开会时与其他中国官员格格不入。

    除了相似的白发,刘鹤与1993年的朱镕基也站在“似曾相识的路口”——担任分管经济的副总理、面临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改革红利耗尽急需力度更大的措施。

    “刘鹤和朱镕基面临的中国经济有一个相似点和一个不同点。”朴之水认为,相似点是指大量的债务风险,不过中国应该能够解决,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不是那么高,同时国企负债虽多,但除钢铁水泥等个别行业,不少国企经营状况要远好于当年朱镕基面临的国企巨亏,及其带来金融系统的压力。

    朴之水看来,不同点是当前刘鹤面临更复杂的外部环境,比如潜在的中美贸易战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过去中国政府在经济目标难以达成时,会花大量钱刺激经济,不仅不能持续,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剧现存的债务问题,所以不如承受短期衰退,而保住长期的成长性,但中国的’保增长’的政治压力很难允许经济官员这么做。这是刘鹤要面对的。”

    刘鹤还未当选副总理,就已经开始应对上述外部挑战了。特朗普上台后,中美贸易摩擦骤增,今年2月刘鹤访美“灭火”,刘鹤得到了一个新职位: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

    “刘鹤承担了美中关系最重要一环,即经贸领域,但很难有巨大改变。”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副教授马钊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要求已不仅是贸易赤字问题,而关注中国经济改革在习近平时代的整体走向——到底是进一步政企分开,通经济市场化和国际接轨?还是保持国有企业垄断、保持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对于外企进行诸多限制?“刘鹤很难在这么大领域里作出决定,他只能做战役上的谈判,达不到战略性效果。”

    在刘鹤熟悉的经济领域,中国面临的挑战还不止于此。

    “相比债务风险、外部挑战,中国经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朴之水教授称,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乏力,生产效率增长在过去几年大幅减速,必须通过真正的创新才能实现增长,这需要完善市场机制、高效金融支撑、去除垄断等措施,真正释放私企的创新能力。

    马旭飞认为,作为经济主官的刘鹤需要带领中国走向经济上的成熟,中国已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样世界级企业,微观层面渐趋成熟;现在需要宏观层面的成熟,体量越来越大,经济结构合不合理?能否抵御金融风险?如何处理贸易摩擦?都需要逐个破解。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陈衡称,学界都在关注2018年中国的经济改革政策,“它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气质,有着‘分水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