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新信号:被“削权”的发改委和国务院

    中国国务院3月13日向全国人大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作出说明。根据方案,国务院将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7个副部级机构,共设置组成部门26个。

    作为十九大后中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部分,此次公布的方案备受瞩目。BBC中文邀请几位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成效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认为,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改革与机构调整此前已经有过多次,这次与以前并没有明显不同。

    丁学良对BBC中文表示,这次改革“是对的”,但对效果“并不乐观”。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中国都进行过部委改革,意在减少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但效果不明显。这一次的方案虽然搭起了机构的框架,然而最终成效取决于上级到下级的传递,而不是上级绘制的蓝图,因此还要看接下来具体实践。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庄嘉颖称,根据以往经验看,中国有一些改革经过磨合后效应会与预期不同,这次也需要多加时日观察。

    一位关心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人士匿名分析称,中国在部委改革方面有丰富经验,但始终存在“精简机构后逐渐臃肿,臃肿后又被逼精简”的怪圈。这位人士向BBC中文表示,中国需要找到可以打破这个怪圈的内在原因,这也应该成为精简机构的核心工作。

    大部制改革继续 发改委职能分化

    自2008年开始,中国开始将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部门划归整合,由同一部门管理,称为“大部制改革”。

    中国政治学者吴强告诉BBC中文,这次改革打破了原来按照行业、部门划分部委的模式,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等有全局性设计功能的机构,体现出大部制的总体思路。

    他还提到,根据公布的方案,国务院宏观调控能力最强、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职能被分解,更多的权力应该会被上收到党及各中央领导小组一层,同时新设退役军人事务部、移民管理局及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强调社会保障功能的机构,这显示出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权力在下降,保障功能在加强。“总体上看国务院的权力被削弱,实际上是国务院职能在变化”,他说。

    根据方案,发改委的一些职责分别划归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旅游部、审计署等部门负责。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龙表示,发改委是一个综合协调、管理的部门,但这些年职责范围不是很清晰,现在把一些可以规避的职能划归到各部委,使得其职能及范围更加清楚。

    杨龙强调,按照目前方案,针对一个领域的职、责、权都集中在一个部门管理,可以提高效率,改善服务。

    “习核心”下的国务院

    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3月11日中国全国人大3月11日以2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1张无效票的结果,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这种背景下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受到特别关注。

    杨龙对BBC中文分析,中共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这一次改革的动作与幅度比较大,正是因为预期会比较容易推进。

    庄嘉颖表示,此次方案最主要的信息是强化了中央领导层的权力,整理了国务院此前责任范围上模糊的地方,显示出宪改后权力更指向习近平。

    他认为,习近平上任以来一直在扩展国家主席影响力,下一步机构调整应该也会继续加强党中央尤其是习近平领导的党中央的权力,使其它的党和国家机制能够发挥模糊的空间更少。

    吴强还提到,此前发改委是介于国务院和党中央的枢纽型单位,涉及到党中央及国务院的权力分配。从这次发改委指责调整可以看出,党中央的权力在增强,国务院的权力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