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行业-5万亿美元私人财富

亚洲主要国家金融市场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不同,但演变的过程却都遵循一定的模式:每个新兴经济体的市场的变迁,往往都跟随更为成熟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脚步——现今中国大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市场过去二十年发展的缩影,而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目前的金融市场则加紧脚步希望能追上香港和新加坡的发展。同样地,香港和新加坡则依循亚洲最成熟经济体——日本的发展模式继续前进。

按照这样的趋势,一般来说,各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迟早会和美国市场趋同。而从美国的模式中可以看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在投资和财富管理行业的机会将越来越多。目前阶段应以美国为鉴,关注中国的市场变迁并坦然应对转型之痛,保持耐心,以抓住历史机遇。

从成交量和业务模式来看,早些年许多投行竞逐的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如今已大幅削减,因为大部分的大型中国企业都已经在香港、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了。有些公司甚至同时在多个交易所上市,利用不同市场的估值差异,提振股价,提高公司在不同市场的知名度。随着大量企业上市,在三家交易所挂牌的股票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投资人对股票研究和投资组合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目前,中国的投资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提供荐股和股票经纪服务的卖方金融机构。深圳和上海两大交易所中90%左右的成交量是由个人投资者创造的,而个人投资者在韩国、台湾和香港的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均不到50%。此外,大陆的投资者惯于跟风投资,频繁地变换持有的股票,导致每年平均换手率高达400%。对从事财富管理的专业投资人士来说,摆在眼前的市场机会,正是帮助普通投资人理解专业投资组合管理和理财规划的真正价值。

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却罕有专业的金融机构能够满足。券商和银行在中国提供的财富管理方案往往以销售为导向,注重中介机构的提成与佣金,往往无法为投资人带来真正的长期收益。专注于投资人收益的独立资产与财富管理机构虽然存在,但市场份额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糟糕的是,由于经营的规模与效率不足,加上现行法规并不完善,这些所谓”独立”的资产与财富管理机构很多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很多从业人员通过向投资人兜售复杂的投资商品并透过层层叠加、不透明的收费模式替自己而不是投资人谋求最大收益。

大陆的私人财富积累已经达到惊人的5万亿美元,然而养老金市场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规模还很小,所以现存的专业投资管理主要是为券商和银行理财业务创造产品。过去5年,公募基金市场的份额停滞在1万亿美元,而对冲基金市场却有大幅增长。中国大约有70%的股票型基金是混合型基金,可以持有30%至70%的现金,这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投资组合中如此高比例的现金会造成与对标指数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 ,也意味着投资组合承受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类型的混合型基金模式源于当前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存在的根本问题。所有投资者都希望获得稳定的绝对投资回报(Absolute Return),而只有良好的资产配置才能建立稳定的绝对回报投资组合。然而,中国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财富顾问和银行理财经理,既没有动机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专业的资产配置建议。无论是券商经纪人还是银行顾问,往往只专注于销售其所在机构需要募集资金的最新产品。因此,投资者从理财顾问那儿得到的建议,往往集中于购买从少数承诺高回报与低下行风险的基金中选出来的产品,而非进行平衡了股权、固定收益和另类资产投资的多元化资产配置 。

因此,在此市场趋势发展之下股票基金管理人必须同时也是资产配置者。而当股票投资与资产配置捆绑成绝对收益产品时,我们既无法衡量经理人选股与择时的能力,也无从得知他们在资产配置方面有何造诣。无法进行评估自然也无法进行改善。因此,当研究表明,股票型基金经理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低效市场中表现仍旧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目前的这些现象,美国的财富和资产管理行业在发展早期也遇到过,所以并不奇怪。今天,中国财富管理产业正在逐步由券商推动、产品销售为导向的营业模式,向替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组合管理与财富规划的方向迈进。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和机构法人对于复杂产品的需求,很多投资经理已经逐步有能力设计出低成本的ETF、指数型基金以及有对标物的主动型产品。任重道远,相信中国能够跟随成功者的步伐,一如既往地赶超亚洲邻国并在不久的将来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