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不良债权渡过危险期了吗?

中国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趋势已开始踩下刹车。四大国有银行发布的2017年1~6月财报显示,截至6月底的不良贷款比率平均为1.65%,比2016年12月底下降了0.07个百分点。这是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约5年来首次下降。除了国内经济趋稳之外,还得益于出售不良贷款和证券化取得的效果。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8月31日,香港)

8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行长赵欢在财报记者会上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继续降低不良率。对不良贷款处理的进展显示出自信。

从截至6月底的不良贷款余额来看,四大银行合计达到7812亿元。虽然比2016年12月底增加1.8%,但低于贷款整体的增长率(6.6%)。此外,被视为不良贷款预备队的“关注类”贷款也转为减少,占贷款整体的比率为3.31%,下降了0.3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的背景是国内经济保持强劲。受到基础设施投资和个人消费的支撑,1~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保持稳定。此外,大宗商品行情也出现复苏,受产能过剩问题困扰的行业也获得了喘息机会。

大型银行一直在积极推进不良贷款的“直接出售”,即以低于帐面价值的价格向外部出售不良贷款,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国有的大型不良贷款处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透露,“不良贷款收购市场的参与者增加,竞争日趋激化,市场价格正在上涨”。

此外,企业将银行贷款转换为股权的债权转股权(简称债转股、DES)也已全面启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上旬宣布,以钢铁、煤炭和化工等存在过剩债务的行业为中心,超过70家企业就参加债转股达成了协议。涉及的债务总额超过1万亿元。

债转股带来的好处是,企业能压缩负债、易于推进经营重建,同时银行也能减少不良贷款余额。但债转股的对象大部分是“重厚长大”型产业的国有企业。姑息“僵尸企业”、推迟经济结构转型的风险也很突出。如果重建无法顺利取得进展,银行将被迫进行集团内持股的减损处理。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过剩产能行业调整加快,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部分地区新增不良规模持续加大”,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很多慎重观点认为,还不能断言不良贷款处理已经渡过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