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开被软埋的人性—读中国长篇小说《软埋》


小说《软埋》的封面和中国土改景象(美国之音合成图片)

小说《软埋》的封面和中国土改景象(美国之音合成图片)
中国大陆出产的文学作品中除了迎合宣传需要的“遵命文学”和娱乐大众的消闲文学,剩下一些所谓严肃的纯文学。就是这些纯文学也大多不敢直面现实、直面历史,直面人心,只能在官方划定的框框里创作。这样的文学实在没什么看头。

但是《软埋》不一样。

知道《软埋》是因为网上看到的一张照片:几个中老年人坐成一圈在开会,墙上的横幅触目惊心:“《软埋》是一株大毒草!” 粗大的黑色笔触像是绞刑架上的绳索。照片的说明是4月22日武汉工农兵读者举行批判方方《软埋》座谈会。看了这幅照片令人产生时空倒错的感觉——它看起来太熟悉了!除了照片里的人物老迈、衣着非毛服之外,简直就是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报纸上复制下来的。而且,批判《软埋》的语言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招魂”、“土地改革运动的反攻倒算”等等,完全是文革大批判的口吻。接下来,就是《软埋》被下架、停止销售的消息。小说的作者方方并不是一位普通作家,而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是个官方钦定的文化界头面人物。连她这样的作家都受到如此待遇,可见《软埋》批判者们的影响力之大。文革已经结束四十多年了,在现在的中国大地竟然还有这些文革的遗老遗少堂而皇之的呼风唤雨,不禁令人感慨中国人在文革中的罪都白受了!

小说《软埋》的批判会(方方微博图片)

小说《软埋》的批判会(方方微博图片)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共在成立之后就着手发动的运动,中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就被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这场战争的口号。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如下的描述:

“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劣绅!今天认得我们!’”

毛泽东对于这样的“痞子运动”大呼“好得很”。在国共内战中,为了打败国民党的军队,中共开始土地改革运动,有效地鼓舞了前线官兵的士气。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中共建政之后的1952年左右才结束。在土改中,大批的地主富农及其家属被批斗、杀害、赶出家门,土地家产被分给农民,甚至一些地主的女眷女佣也被强行配给穷苦的农民做老婆。这就是《软埋》的故事背景。近年来,关于土改中的残酷斗争和过火行为的披露时常见于中国大陆的报章杂志,也没见官方对此有什么禁止的动作,所以中国的读者对于这些将近七十年前的事情并不算太陌生。

《软埋》究竟写了些什么,会在中国引发文革式的批判和惩罚呢?好奇心驱使记者通读了《软埋》,感觉这并不是一部石破天惊地全景式描写土地改运动的小说,却是一部以土改为背景解剖人性的作品。作品的情节离奇曲折,一共描写了3个地主家庭,全都因为暴力土改,生命轨迹整个被改变。女主人公丁子桃因遭遇娘家人被杀,婆家集体自杀和软埋(不入棺椁直接被泥土埋葬)的变故后,生活在悲惨的梦魇中,从一个乡绅儿媳成为一个保姆。从一个失忆女人变成一个没有知觉的植物人。在她的记忆深处,「软埋」代表死亡和恐怖。晚年时,她的儿子吴青林为解开母亲的心结和自己的困惑,在探寻真相的过程发现越来越多令他感到震惊和压抑的历史往事。但他感到无力承受复杂的历史纠葛,最终选择了逃避和遗忘。

许多评论者认为《软埋》的要害是描写了土改运动,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批判也正是因为描写了土改的残酷。但是记者认为,是否描写土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在这场大事变中通过人们的不同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挣扎。这在中国作家当中是不多见的,中国作家的通病往往是过于专注于历史大事件的描写,而陋于揭示大事件中人性的闪光。

在《软埋》当中,所有主要人物的真面目都是被掩盖起来的。丁子桃被人从河水中救起得了失忆症,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连她的名字都是救她的吴医生随手起的。她终生都在和自己的记忆斗争,用吴医生的话说,“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面的人,恐怕是那些你不记得的东西。”只有在吴医生死后她下意识的哭喊“不要软埋,我不要他软埋”当中,人们才能窃见她沉浸在黑暗中的过去。

丁子桃的丈夫吴医生自我“软埋”得更加深厚。他本来姓董,是地主家的少爷,只是在回家的路上得知全家被害之后逃入深山,被一个姓吴的老猎人救起收养。后来他随着刘政委出山,当了解放军,又成为了军医,至死别人也不知道他的真正来历。他绝不回老家,也在日记中嘱咐儿子一定要忘记他家的历史。

丁子桃和吴医生的儿子青林是个循规蹈矩、孝顺母亲的当代年轻人。当他寻找发现父母那不为人知的秘密之后,权衡决定自己承受不起这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于是硬生生地扯断了自己同家族历史的联系,选择了遗忘过去。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这一家三口人都在记忆与遗忘之间挣扎,都在被逝去的亲情和现实中的生存两种力量撕扯。应该说,作者方方是一位技巧娴熟的作家,她精心搭建的小说结构被今昔对照的两条情节线推动发展,每次都把故事的情节推到了绝路,然后再来解开死结,再加上针脚细密的细节铺排,使得这部小说篇幅虽长,但是读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拿西方当代作家的作品来比照,《苏菲的选择》恐怕是同《软埋》类似的小说。女主人公苏菲也在终生与自己的记忆斗争。当然,《软埋》同《苏菲的选择》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在小说结构和情节的发展推进方面,《软埋》并不逊色。

如果认为方方只是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那就错了。整部小说的色彩是灰暗沉重的。在描写土改对地主的斗争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场群众运动的残忍和人性的复杂。在描写当今中国社会对于历史的回望时,作者也没有一味地歌颂或是妖魔化,而只是平静地叙述生活事实。但是,在小说的结尾读者发现青林选择忘记过去,平静地更好地生活下去时,那种无助和悲怆令人心情沉重、发人深思。记忆与遗忘、亲情与背叛、自戕的勇气和苟活的怯懦,这些莎士比亚式的人性主题在《软埋》中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表现。即使作者写的不是土改,而是内战、抗日、文革或者是犹太人大屠杀,这些主题的光芒照样会使得这部小说不同凡响。记者相信在目下的中国,除了像《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白鹿原》等书的作者之外,不会有几个小说家有方方这样驾驭深刻悲剧题材的能力和技巧。当然,也不会有几个作家愿意写这样沉痛的小说,毕竟这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事情。

相信《软埋》的出版并不是中国出版界的常态,但是它出版后的际遇却能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后退的轨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文革结束不久,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文革、反右等建国后苦难的优秀作品,比如《芙蓉镇》、《天云山传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很受欢迎,大都被拍成了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起到了反思过去的积极作用。现在三十几年过去,且不说中国目前根本没有什么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等建国后运动的作品出版,就是连《软埋》这样也说了一些土改运动好话的作品,却遭到了文革式的大批判。中国目前政治生态钳制的收紧,中国作家写作环境的恶化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但是,就在武汉的工农兵批判《软埋》的座谈会后的第二天,一个“路遥文学奖”竟然颁发给《软埋》,颁奖词称这部小说“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美学的丰富性。” 可见,这部小说的遭遇同样反射出中国社会的分裂和思想对立,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