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管行业泡沫让监管无从下手

中国监管部门正在整顿资产管理行业,但问题不仅仅在于该行业的绝对规模有多庞大,还在于主要参与者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变及其所发行产品性质的不断变化让监管机构几乎无从下手。

北京的中央商务区
北京的中央商务区 图片来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中国监管部门正在将资产管理行业最新出现的泡沫作为整顿目标。不幸的是,这个目标并非静止,而是在移动。

作为大量资本困守国内的副产品,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在过去两年内膨胀超过一倍,目前约人民币60万亿元(接近9万亿美元)。一个由银行、基金、信托、券商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发行了该行业的大部分产品。

对于中国的监管机构来说,问题不仅仅在于这个行业的绝对规模。主要参与者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变及其所售产品性质的不断变化让监管机构几乎无从下手。即便监管机构设法清理了一类违规行为,很快就会有另一类出现。

问题的源头主要在中国银行业,近年来银行业发行了接近人民币30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将其作为有获利前景的短期投资机会提供给普通居民和企业客户,而这些投资者却认为,理财产品带有银行的隐性担保。据研究机构Autonomous Research的分析人士给出的数据,截至第一季度末,这类未到期的理财产品总计达到4.4万款,其中超过一半将于第二季度末之前到期。相比之下,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西方银行共计发行的类似复杂理财产品仅为7,300款。

这类产品通常不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以各种方式影响金融系统,从而加大监管难度。Autonomous估计,那些试图人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已将约3.7万亿美元的银行贷款打包成理财产品销售。其他寻求高收益资产的小型银行是这类理财产品的客户之一;这类产品也投资股票、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和大宗商品等资产,不时在这些市场引发泡沫。

令情况更加复杂的是,银行还可能将部分贷款打包并销售给共同基金和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随后将这些贷款打包成资产管理产品和计划,再卖回给原来的银行和其他机构。于是说变就变!一家银行的贷款账项转眼之间变为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Autonomous估计,银行通过这一途径又卸掉了1.9万亿美元的贷款负担。加上打包成理财产品的贷款,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

随着银行找到其他新途径销售这类产品,大型保险公司和券商也进入理财产品销售网络,这类机构常常利用杠杆相互购买更多的产品,这只会使问题恶化。这类产品通常投资的资产期限较长,而产品本身期限较短,这就产生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若资金面受到挤压,可能造成中国市场失稳。

中国监管部门已显示出推动金融系统去杠杆的决心,正在整顿不同金融机构联合发行的复杂资产。这一任务看来艰巨。只要金融系统继续上演“变形记”,任何监管整顿行动可能只会催生不可估量的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