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尴尬

7月1日,香港从英国回归中国迎来20年。作为连接海外与中国大陆的中转地,香港不断发展,但对于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的中国来说,香港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出现了下降。中国领导层似乎正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强化对香港的影响。

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相继进驻香港岛的金融街“中环”。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间的交易互联互通机制3年前启动,对香港的投资需求提高。据大型房地产中介仲量联行(JLL)统计显示,2017年中环签约的办公室面积的52%的租用者是大陆企业。

中国大陆企业不惜金钱,偏爱黄金地段的大厦。中环的办公室租金暴涨至伦敦和纽约的1.5倍。难以承受房租负担的美欧机构纷纷迁往郊外。“染红”——中国资本进驻香港在当地被如此形容。

作为中转站实现发展

对于海外企业来说,香港作为直接投资于中国大陆之际的中转站一直发挥着作用。但是,2015年中国大陆对香港直接投资额达到898亿美元,首次超过香港对大陆投资额(864亿美元)。中国大陆企业正在“走出去”,加速全球化,资金的流向已开始发生逆转。

这20年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香港生产总值(GDP)1997年相当于大陆的18%,但2015年降至不到3%。按城市来看,已被上海和北京超越。

被大陆的经济实力吸引的海外企业正在加强中国大陆直接做生意的趋势,而不是经由香港。其象征是产品和人员流向的变化。

作为物流的中转港,香港曾号称具有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量。但是,直接进入深圳和广州等同样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大陆港口的船只不断增加,香港降至世界第5位。而从国泰航空来看,以香港为中转站连接世界和中国的商业模式也发生异变,时隔8年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感也开始出现阴影。从2017年上半年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融资额来看,香港仅为69亿美元,低于上海(110亿美元)和深圳(71亿美元),降至世界第4位。中国政府加快IPO的审批程序,中国企业上市正在回归境内。

习近平政权加强控制

香港与纽约和伦敦争夺IPO世界头把交椅的原动力是大陆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总市值中,大陆企业的比率达到63%,明显超过香港企业的30%。中国大陆仍对与海外的资本交易实施严格限制,同时市场规则并不稳定。大陆的通信和金融等大型国有企业之所以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是因为如果不选择采用英美法和国际会计准则的香港市场,就难以吸引海外的资本。但是,一名欧洲金融机构的高管表示,如果中国政府推进资本自由化进程,“在上海难以进行的金融交易很有可能在10年以内消失”。在限制的障碍消失之际,香港的金融有可能面临与海运相同的命运。

香港回归之初,大陆尊重香港经济的重要性,在香港的政治上采取原则上不干涉的立场。但最近中国领导层似乎更重视国家主权,着有可能明显动摇保障香港高度自治的“一国两制”,出现了铜锣湾事件就是一个象征。

“使香港与大陆形成差异化的是法治”,香港大型贸易公司利丰集团名誉会长冯国经如此表示。保护最后堡垒的司法系统免大陆影响、确保透明性高的市场,将影响香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