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风险和展望

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被认为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援助西欧推了本国商品、货币和文化的马歇尔计划有相同之处,也是中国加强对周边国家影响的一项重要政策。2016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同比增长了40%,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同比减少了2%。日经就一带一路政策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张明研究员。

记者:一带一路是很有战略性的政策,不过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说,2016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40%,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同比减少了2%。中国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也没有大幅度增长,反而减少了。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张明:首先我觉得一带一路倡议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沿线国家来讲都还是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可以看到自从特朗普总统上台之后,他退出了TPP的谈判,现在美国、欧洲很多国家民粹主义的浪潮在抬头,孤立主义,在反全球化的声音比较多。尽管全球化有很多问题,但是过去几十年它的确是推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

所以中国在这个时候推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由新兴市场发起的重新来推动全球化的倡议,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2016年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的数据都没那么强呢?客观上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很难说在短期的一两年内就见到很强的效果。更加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其实是市场化程度往往不太高,总体来讲其实投资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的国家风险是比较低的,其他很多国家,包括东欧很多国家的投资风险跟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相比还是比较高的,有些中亚、西亚的国家投资风险就更高了。

因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企业自主决策,是市场化主导的,会同时去考虑收益和风险,如果这个投资收益没那么高但是风险很突出的话是不会考虑的。如果我们看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部分,主要还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这就是第一个原因,尽管未来中国想推进跟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往来,但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慢慢才见效。

 

为什么贸易去年萎缩比较快呢?我觉得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去年中国整个进出口贸易都不太好。我们去年全年的进出口增长都是负增长。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说我们整体态势不好,所以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也不太好。第二点,因为一带一路很多国家还是资源出口国,比如说中亚,比如说西亚的一些国家。

这几年整个的资源能源贸易都不太景气,所以资源出口国他们的出口收入通常来讲比较弱一些。所以资源出口国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去年发展不是很快。这也是比较正常的。

记者:您认为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当中有哪些风险?具体来说,到目前为止,哪些地方哪些项目的风险已经爆发了呢?

 张明:一带一路投资比较大的风险在我看来有两个:一个是经济方面的风险,一个是国家政策的风险。

所谓经济方面的风险,你可以看到中国最初做的一带一路的项目都是一些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包括铁路、港口、电站。其实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就是投资金额大;第二就是投资的回报期比较长;第三就是投资收益是偏低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项目目前民间资本参与的很少,因为民间资本要能赚钱才会投。所以说目前的一带一路项目其实主要是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中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主导。如果说整个一带一路投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收益率偏低的话,未来这些银行的融资,未来就可能面临因为收益偏低不能及时还本付息的问题。

国家政策变化的风险,我想说之前中国和缅甸的皎漂港,这个港口实际上就是有一个风险。在密松电站也有一个风险。就是一开始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开始做,但是后来由于东道国政府的变化就搁置下来了,一下就搁置了很多年,最近中缅关系又开始好转,所以皎漂港这个项目基本上就落地了,我看到报道,第一批原油已经从缅甸皎漂港输到我们的云南了。所以说,政府的政策一旦发生变化,有可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造成一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