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堕落”了?

 

中国政府计划将“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至内陆地区。此前的自贸区均设在上海等4个沿海地区,2017年将在重庆和四川等7个地点新建自贸区。中国通过扩大自贸区推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外资企业认为自贸区的监管放宽正在减速,敦促中国政府扩大监管放宽。

中国国务院在2016年夏季确定了在四川、湖北、河南、陕西、辽宁、浙江和重庆总计7个地点新建自贸区的基本方针。现在,地方政府正在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具体放宽措施,将在近期作出最终决定,从2017年开始实施。

中国2013年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自贸区。意为通过放宽监管,在金融和贸易领域创造新服务和就业岗位,同时吸引海外投资。2015年4月扩大至天津、广东和福建。此次扩大是第3次。

在新建的7个地点中,5处位于内陆地区。以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时的商务部长高虎城表示,内陆地区也要通过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发展。

中国2013年底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在美国影响力之外的经济圈开展外交战略。对于东南亚和中亚各国,在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提供资金援助,以加强政治联系。期待在内陆地区新建的自贸区能够成为中国与中亚等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的起点。

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自贸区是“扩大开放的破冰船”,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推进的政策。部分方面已经取得效果,例如进出口所需的通关时间和公司设立审查时间得到缩短。据上海市政府统计,该市的自贸区自开设3年以来有3.7万多家企业进入。2016年上半年自贸区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达到3600亿元,占全市的约30%。

中国企业也正在拓展在自贸区的新业务。例如,很多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货物从自贸区仓库进入中国境内的税金低于通常的关税。此外,希望加快海外投资的投资公司和简化手续的贸易公司也非常突出。

另一方面,质疑效果的外资企业也不在少数。有贸易公司表示,“在自贸区以外,也有同样等程度的限制放宽,自贸区缺乏优势”。有金融公司则认为:“窗口服务并不统一,效率低下”。日本商工会等机构向中国提出了要求扩大限制放宽的请愿书。有分析认为,自贸区限制放宽之所以进展缓慢,是因为某些部门不愿放弃权力。

中国已开始扩大放宽金融和贸易等限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此前以2013年设立的上海为开端,总共在4个地区设立了自贸区,2017年4月起又在7个地区设立新的自贸区。政府意在扩大来自海外的投资,但关键的外资企业却行动缓慢,缺乏2013年当初的强劲势头。其背景是企业对改变方针的担忧,以及政府难以创造出新吸引力的束手无策。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上海能变成香港那样”,在上海自贸区参与开设分支机构的一名日资银行高管这样回顾2013年在上海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当时很多观点认为,继1980年代在广东省设立的经济特区等之后,将再次诞生推动改革开放的地区。“如果错失良机就不好了”,这样的焦虑驱使国内外企业采取了行动。

自贸区试验区是在金融和服务业等领域试验性放宽限制的地区,有着增加进出口、吸引海外企业进驻以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在中国,行政审批等手续极为复杂。因此,上海自贸试验区简化了通关与检疫手续、和海外的资金往来的手续。虽然设置了被称为“负面清单”的禁止和限制措施,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企业可以在名单外自由地开展业务。

但是,此次新增的7个自贸区之一的辽宁省却缺少此前的热情。在辽宁的港口城市大连,提出了作为与日本和韩国等的海外贸易大门、重点加强海运等领域的方针。但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为止尚没有新的日本企业进入自贸区。虽然有约30家中国企业计划投资,但某贸易相关人士表示,“大部分都是看地方政府的面子”。

其背景是外资企业对方针的担忧。例如在上海,最初只有4个保税区纳入范围,因此金融机构都在相应地区开设了分行。但在1年半之后,以前就设有分支机构的地区也放宽了限制。因此,已进驻的企业中出现了“可能还会发生晚出拳者更有利的情况”的看法,观望态度加剧。

有时候人们会沉迷于真相不明的致富故事。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具有激发人们野心和算计的不可思议的魅力。但是,其中的“机关”一旦暴露,人们就会转身而去,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中国的自贸区要再次吸引企业的关注,必须展示出新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