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本财年预计将出现2200亿日元的最终亏损,这是索尼连续4个财年出现亏损。这让人感到,昔日辉煌的索尼如今已身陷囹囵。索尼从创业之初的1950年到1982年,先后为世界贡献了12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可为什么如今却变得如此平庸?让索尼栽跟头的绊脚石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笔者根据过去近20年的采访,按照笔者的个人观点来撰写一篇《索尼小传》。
创业之后的30年,不断推出划时代的技术革新
所谓的“划时代”,指的是利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来完全颠覆原有的市场秩序的革新,而不单单是在以往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处于不断技术革新时期的索尼相继推出了半导体收音机、可以携带的黑白电视机、随身听以及3.5寸软盘驱动装置等产品。
不过,作为技术革新研究第一人而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表示,在1982年以后,索尼未能创造出哪怕1件划时代的技术革新。虽然索尼生产的笔记本电脑“VAIO”等产品品牌非常卓越,但这也仅仅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良。企业逐渐丧失进取心进而变得保守,这是常有的事情,但像索尼那样突然出现极端变化的公司却比较少见。
克里斯坦森教授称,到上世纪80年代前半段索尼就已经停止了根本性的技术革新,但笔者认为索尼的技术革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截至这一时期索尼的小型摄像机和PS游戏机仍大受欢迎,但在那之后,索尼的革新能力明显减弱。就索尼具体在何时发生这样的改变,我和克里斯坦森教授虽然存在分歧,但在技术革新能力的减退导致索尼陷入苦境的看法上我们完全一致。
是什么导致了索尼的退化?上世纪90年代,索尼不断爆出其收购的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经营混乱等重大新闻,其中最具冲击力的是创业者一代的隐退。曾被视为索尼形象的会长盛田昭夫于1993年病倒,从此再未回归索尼,而井深大也于1997年去世。此外,虽然称得上准创业者一代的大贺典雄仍然健在,但在1995年以后,先后将社长和首席执行官(CEO)职务交给了出井伸之,这样一来,其影响力也就逐渐走向淡薄。
创业一代的隐退导致索尼在组织上走向混乱
笔者认为,在这一时期,索尼的组织结构出现了很大的混乱,经营方向也陷入严重的迷失状态。创立公司并取得无可指责的业绩,这使创业一代具有无与伦比的领导权威。在伟大领导人的带领下,各个部门都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断创造技术革新,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索尼资深员工中,作为经营顾问而非常活跃的天外伺朗(本名土井利忠,原索尼高级常务)曾经将索尼研发部门的管理手段称为“长老型管理”。这种管理不是根据数字指标来对属下进行指示的管理,而是彻底信任、理解和支持部下。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新想法和技术革新便得以不断涌现。
而突然从创业一代领导人手中接官掌门人职务的出井并不具备那样的超凡魅力和领导权威。这让有些人甚至感到非常嫉妒,他们会说“凭什么到昨天为止还是我们同事的这个人一下子却得到高升?凭什么他的位置一下子就和井深先生和盛田先生一样了呢?这不公平!”
出井在卸任之后撰写了一本题为《迷失与决断》的著作,书中写道,“如果是创始人,一句‘这是会长说的’就可以让公司内部所有人认可,而作为职业经营者(就是所谓的被聘用的总经理)要想保持凝聚力,只能让数字说话”,这表明索尼开始不得不向重视数字、重视短期业绩的经营方向倾斜。
针对出井到美国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做主题演讲或担任政府的IT战略会议成员等举动,上述索尼资深人士指出,这是为了“出井已经感觉到这样的公司内部氛围,因此要证明自己即使不是技术人员也非常熟悉技术动态,并且要让公司内部人员认可自己的努力。”索尼这家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也对出井的困境投下了阴影。在索尼内部,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技术人员,而销售产品的营业部门和人事等管理部门则是非核心部门。但是,出井就是出身于非核心的事务部门,索尼一名资深人士表示,在众多索尼内部的技术人员看来,“索尼原本就存在不认可出井担任索尼正统经营者的空气”。
本位主义和相互倾轧严重
但是,依据数字指标进行的统治是不长久的。虽说索尼业绩开始下滑是在出井主掌索尼的后半期,但或许在那之前索尼内部的凝聚力就已经开始消失并变得四分五裂了。另一名索尼资深人士回顾过去时表示,在一次会议上,“高管之间有时相互责骂,甚至还有人说‘一定要灭掉你’这样过分的话。本位主义和相互倾轧不断蔓延,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出井即使发出召集项目组会议的指令,也没有人出席会议”。
此时,宽容、自由、豁达的长老型管理已经不见踪影,索尼的组织氛围已经完全改变。主要技术人员的出走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突出。在一个丧失凝聚力、内部倾轧不断地企业,无法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技术革新也在情理之中。
恐怕在斯金格时代索尼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太大改观。斯金格在高管人事安排方面不惜采取铁腕手段,因此索尼内部像出井时代那样显而易见的内部摩擦并不多见,但这并非根本性的变化。索尼能否再次找回以往的创造力呢?那一天会是什么时候到来?
西條都夫
1987年进入日本经济新闻社。先后就职于产业部、美洲编集总局(纽约)等部门,现任产业部编辑委员。专业报道领域为汽车、电机、企业经营以及产业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