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撰文探討外星人

    1939年10月,向來熱愛科學的溫斯頓·邱吉爾在其位於英國查特維爾的家中。當月,也就是英國加入二戰數星期後,他把一篇關於存在外星人的文章送到了他的出版人那裡。

    Topical Press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1939年10月,向來熱愛科學的溫斯頓·邱吉爾在其位於英國查特維爾的家中。當月,也就是英國加入二戰數星期後,他把一篇關於存在外星人的文章送到了他的出版人那裡。

    倫敦——即便是在準備迎接生命中最大的挑戰——帶領英國對抗納粹德國時,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心中也在想著別的事情:外星人。

    1939年10月16日,也就是英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成為戰時內閣成員僅僅幾周後,一篇文章被送至其出版人手中,後來又被多次修改。在這篇近來重見天日的文章中,他探討了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繼而在二戰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擔任英國首相、並於1951年至1955年間再度擔此要職的邱吉爾,對這一話題極為痴迷,甚至曾勒令將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疑似見到不明飛行物的信息保密50年,以免引發「大恐慌」。

    邱吉爾的文章長11頁,題為「我們是獨自存在於宇宙中嗎?」看過難得一見的草稿並就此撰文於週三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天文物理學家馬里奧·利維奧(Mario Livio)說,這位政治家在文章中展示了「如科學家般」的推理能力。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歐洲正處於戰爭邊緣,而他卻在琢磨一個源於好奇心的科學問題,」利維奧接受採訪時表示。

    利維奧說,邱吉爾先是給生命下了定義,然後詳細闡述了生命存在的條件,並逐漸將其推理延展至其他太陽系存在生命。「他是真的在思考這個問題,」利維奧說,「儘管並未掌握所有的知識,但他藉助科學家般的邏輯思考著這個問題。」

    邱吉爾對科學的興趣源於他早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擔任陸軍軍官的經歷,在那裡他有很多箱書籍,包括他母親寄送給他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他後來和作家H·G·威爾斯(H.G. Wells)成了朋友,至少有一段時間是如此。威爾斯著有廣受歡迎的《世界之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寫的是火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1938年,也是就邱吉爾撰寫那篇文章的一年前,該書曾被電台廣播。(邱吉爾說過,如果要下地獄,那威爾斯的《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會是他想要帶在身邊的書之一。)

    邱吉爾指出,外星生命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某個地方。這比美國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德雷克(Frank Drake)於1961年提出關於宇宙中可溝通文明數量的理論早了很多年。「令人驚訝的是,邱吉爾並不是科學家,但他對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利維奧說。

    上世紀80年代,這份手稿被邱吉爾的出版人的妻子溫迪·列韋斯(Wendy Reves)提交給了密蘇里州富爾頓的國立邱吉爾博物館(National Churchill Museum)——邱吉爾於1946年在富爾頓發表過著名的鐵幕演說。它被忽略了很多年,直到去年上任的館長蒂莫西·賴利(Timothy Riley)最近偶然發現了它。該手稿重見天日的消息傳出後不久,英國有人在另外一個檔案館裡又發現了兩份副本。

    儘管這篇文章在1939年被送到了列韋斯那裡,但它並未被發表。邱吉爾在1950年代對文章做過多次修改,

    他在文中寫道:「我並未自負到認為只有我的太陽擁有行星體系。」

    「就我自身而言,我們在這裡成功創建的文明並沒有那麼了不起,不足以促使我認為這裡是浩瀚宇宙中唯一一個存在有思考能力的生物的地方,」他寫道,「或者認為我們代表著廣闊時空內心理和生理進化的最高成就。」

    基本是靠自學來掌握科學知識的邱吉爾,幾乎對任何東西都有著無盡的好奇心,他形容這種態度是「一邊走一邊撿起一些東西」。

    他一生寫了約3000萬詞的文字,其中包括多份戰時演說、一本非洲旅行日誌、一本關於油畫的書、一本大部頭回憶錄,甚至在15歲就以想像中的入侵俄國為題寫過一篇文章。

    集活躍的想像力和科學思維於一身的邱吉爾,有過幾個瘋狂的點子——他稱之為「笑話」——它們其實是他擔任首相期間鼎力支持的點子,被其視為擊敗納粹德國的工具。

    先是「哈巴谷行動」(Operation Habakkuk)——按照設想,一支由木漿和冰製成的航母編隊將開赴大西洋中部,與德國人的U型潛艇作戰。然後是「大首領」(Great Panjandrum),一種由火箭驅動的巨型爆破車。邱吉爾甚至設計了以綠色絲絨製成的「警報套裝」,可供人在空襲期間匆忙套在身上。

    所有這些點子都未變成現實(巨大的爆破車在測試階段橫衝直撞,失去了控制),但科學對邱吉爾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愛好。

    他是第一位聘任科學顧問的首相。在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以邱吉爾和科學為主題策划過一場展覽的安德魯·內厄姆(Andrew Nahum)說,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林德曼(Frederick Lindemann)成為了邱吉爾「隨時」討教的專家,曾經形容他是一個「入錯行的科學家」。內厄姆在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邱吉爾檔案中心(Churchill Archives Center)找到了一份文章副本。

    邱吉爾還會和一些科學家定期碰面,譬如射電天文學之父、洛維爾望遠鏡的發明者伯納德·洛維爾(Bernard Lovell)。

    邱吉爾於1958年在劍橋創辦了英國版的麻省理工——邱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該學院迄今為止已經培養出了32名諾獎得主。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隙,邱吉爾寫了大量科學方面的文章,其中一篇題為「死亡之光」,還有一篇叫「月球上有人嗎?」1924年,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問讀者「我們都該自殺嗎?」他在文中推測,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將發明一種殺傷力大到足以摧毀整個城鎮的小炸彈。

    新發現的那篇關於外星生命的文章大致以同樣的語調寫就,很可能是要作為科普文章發表在報紙上。

    富爾頓那家博物館的館長賴利說,另外兩篇科學方面的文章——一篇講的是體內的細胞分裂,另一篇講的是進化——目前被保存在該博物館的檔案庫中。

    賴利說,邱吉爾對生命有著「天生的好奇和大體上的樂觀態度」。他「樂於見到科技進步不只是讓他眼前的世界或他的國家變得更好,還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