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流行戴戒指?
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上,新郎丶新娘为对方戴上一枚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这个程式原本属于举办在肃穆教堂中的西方婚礼,把它搬到咱们中国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揭开中国戒指的历史,却发现了另一些有趣的故事……。
各个地方,戒指各有不同的意函
戒指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古埃及的戒指是由法老的印章演变而来。印章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王室贵族若要委派某人代表他,则会将他的印章戒指交给此人。有了这个戒指,他发布的命令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20多个世纪过去后,直到古罗马时期,官员们还把刻着肖像画的印章戒指当作权力的象征来佩戴。而且戒指在西方很早就有了确定婚姻关系的功能。西元前8世纪时的罗马人认为,结婚戒指应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这根手指上有一条血管直通心脏。不管这些说法是否有考据支持,反正古罗马庞贝城壁画中的已婚妇女,已经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了。
在中国古代,戒指并非定情信物
但是,戒指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定情信物。中国古人更习惯用更私密也更浪漫的物件来当定情信物,比如红叶。有一则唐代的故事,提及一名深宫的宫女在一片红叶中题诗寄情,当红叶随着流水流入民间,被一位名叫于佑的书生捡拾。他看见红叶上头提了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他亦回了两句诗:“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故事的最终,是才子娶了佳人。在流传千古的美好姻缘中,红叶,是成就书生与女子的定情信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物不是浪漫的红叶丶红豆,那么就是随身的佩玉丶香囊。定情物一旦交予对方手中,本是寻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重点是渗入物品中的浓厚情思。倘若香囊内还装有一缕割下的青丝,那便是寄托终身最最笃定的誓言。
在西方,戒指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也与它的最初用途—用印有关。据说王公大臣们觉得法老的印章戒指挺好看,纷纷效仿,此后便逐渐演变成女人们的饰品。后来,希腊人在埃及戒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选用黄金宝石制作,设计美妙的形式和图案,这种精美的首饰很快风靡四方。
在中国古代,“戴戒指”具有谨慎之意
那么,同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习俗呢?我们翻开一部庞大的“中国服饰史”,似乎只有原始时期先民们的骨质丶石质丶角质等古朴材质的指环最为醒目,与众多古老的装饰物一起,共同体现着古人类的智慧。而此后,中国服饰史上最显华彩的篇章,就属于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的女子头饰丶男人带饰了。
自秦汉开始,女子的头部就盛加装饰,比如着名的“步摇”头饰,是将黄金翡翠等珠宝做成凤凰丶孔雀等式样繁多的花式饰品,装饰在高大的假髻上,让女子每行一步都流金溢彩;而中国自古有“君子必佩玉”之礼,男子宽衣博带之上被精心调配出的各式带钩丶佩玉,组成了一部样式丰富丶工艺精美的带饰史。而作为中国传统饰品的指环的历史则显得单薄许多。或许,是因为看重华美的头饰和雅致的佩玉,中国人忽略了大袖深衣下手指上的戒指装饰?另外,如果汉代《五经要义》中的记录确实,戒指自古具有避忌帝王宠幸的特殊意义,那么,“戴戒指”的确是个应该谨慎而为的事,也就不会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也有学者从婚恋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其原因。就像西方人绝不会轻易摘下自己手指上的结婚戒指,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那么高超的首饰加工工艺水准的中国人,也会创造出一片同样华丽多彩的戒指风景。然而,这个“胡俗”并没有像胡舞丶胡乐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样融入中原文化,发展成一种延续不断的婚姻习俗。因为在古代中国,它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来自: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