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准备供应链剧变的“大迁移“吗?

索尼集团会长兼社长吉田宪一郎在该公司的半导体工厂迎接了访问日本熊本县的美国苹果首席执行官(CEO)蒂姆·库克。这是12月13日突然传出的一条消息。库克3年来的首次访问日本可能也有其他目的,如果事后回想一下,此次访日有可能是让苹果的供应链发生剧变的“大迁移(Great Journey)”的一个画面。

目前,苹果已大幅调整组装工序集中在中国一个国家的策略,开始以惊人的势头推进分散化。在越南,包括试产产品在内,多家代工工厂已开始生产耳机、手表型终端和笔记本电脑。

在印度,承担约8成智能手机“iPhone”代工业务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在南部的钦奈(Chennai)近郊设立工厂,增加了最新机型“iPhone14”的产量。

据美国摩根大通估算,到2025年印度基地将有可能占到iPhone总产量的25%。2021年中国产量约占95%。

根据各国的报道,越南、墨西哥、巴西也有可能生产iPhone。为苹果生产处理器的台积电(TSMC)将从2024年开始在美国生产尖端产品。因为这一原因,在北美和南美生产iPhone的可能性浮出水面。

“去中国化”的原因被认为是疫情和人工费高涨,但更大的原因在于中美对立。冷战结束后,苹果从200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的多方面支持下,构建以该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并由此实现增长。

但台海发生紧急事态的担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政府提出建议的原因,苹果开始转换方针,重新构建供应链。

从事智能手机拆解调查业务的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东京都千代田区)的CEO柏尾南壮预测称:“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最近几年稳步减少,今后可能会继续减少”。

另一方面,在左右智能手机性能的重要零部件方面,日美的比例不断提高。iPhone14的处理器开始使用苹果在美国开发的高性能产品(电路线宽为4纳米),Fomalhaut的调查显示,单价也达到102美元,已上升至上一代机型“iPhone 13”时的2.3倍。摄像头使用的图像半导体“CMOS传感器”由索尼制造,日本的存在感增加。

可能库克此次访问日本也是出于这样的背景原因。虽然智能手机整体上性能趋于成熟,但要实现更加清晰的图像处理,CMOS传感器还有很大的进化空间。没有索尼,iPhone的更新换代就无从考虑。

今后,索尼的半导体产品将进一步环游世界。iPhone的主要生产基地所在的河南郑州与日本九州的直线距离为1600公里,而印度钦奈与九州的距离则是其3倍以上(5500公里)。巴西(报道称是圣保罗州)的距离更是达到10倍以上(1万9000公里)。

成本会随着移动距离的变化而浮动。但这一点要看怎么想了。完成一部iPhone本来就需要材料和零部件走完76万公里的行程,这一距离相当于在月球和地球之间往返1次。如果台积电开始在美国制造苹果使用的处理器,那么总移动距离会再次发生变化。以前在东亚就能完结的供应链将开始变成复杂的树形,但如果变得更加全球化的话,生产基地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就会消除。

另一个关键点可能是数据。2020年以后中国禁止企业将数据带出国外。供应链和生产的相关信息目前分裂在中国和其他地区。如果产能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苹果在总部所在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综合管理的余地就会增加。这是探究IoT(物联网)果实的良机。

这是20年来的首次重大转变。制造业的重心将从“世界工厂”中国呈多极化分散。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不会消失,全世界的智能手机用户也不会消失。总之,围绕供应链开始寻找新的整体最优的动向已经开始。

还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即便国家之间存在矛盾,企业也不能停止追求规模的步伐。

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ery West )的著作《规模》认为,哺乳类动物存在这样的规律:“如果体型增大至两倍,则单位时间的心率下降25%(一生总心率次数基本相同),寿命延长25%”。企业也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当然也有一定的条件、例外和极限,但规模的维持和扩大与企业的发展和延续密切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氏(Roche)及雀巢(Nestle)等瑞士企业在面临纳粹德国的侵略危机之际,把公司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将被接管的高风险地区,另一部分在其他地区。这当然对经营造成了重大打击,但由于把“其他地区”的中心放在了美国,业务反而扩大到了世界各地。助推两家企业成为跨国企业的原动力是大战中所面临的考验。

苹果的基地大迁移可能也是类似的格局。在形势不明朗的时代,同样可以把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对大多数日本企业来说,这一点应该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