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表示中国经济从新冠的负增长中解脱

日经中文网和日经QUICK新闻日前汇总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总结中国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预期平均值为1.1%。生产和消费正在恢复,预计从新冠病毒疫情最为严重的1~3月的-6.8%恢复为正增长。

4~6月的GDP增长率预期为-5.2%~3.6%。在做出有效回答的26人中,22人认为GDP将实现正增长。中信银行的经济学家廖群表示,首先供给恢复,需求已经跟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空间将支撑经济增长,预测GDP增长1.9%。预测增长1.5%的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Economics)的经济学家胡东安认为,主要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投资拉动的复苏将持续。

中国通过严格的城市封锁遏制了新冠病毒的爆发性传播,在欧美之前率先恢复了经济活动。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的经济学家姚远分析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服务业截至5月已重回增长轨道。此外,工银国际的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建筑机械的销售恢复显示出投资主导的国内需求正在复苏。

但是,距离V字复苏依然遥远。2020年全年的GDP增长率预期平均为1.6%,与上次调查(3月)的3.3%相比有所下降。荷兰银行(ABN AMRO)的经济学家Arjen van Dijkhuizen认为外部的逆风正在加强,将GDP增长预期从上次的3%下调至2%。

宝盛银行(Bank Julius Baer)的经济学家Sophie Altermatt考虑到全球经济减速,指出今后数月出口将面临逆风。三井住友DS资产管理公司的佐野铁司表示,“如果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疫情扩大,服务消费需求将持续低迷”,很多人也在警惕第2波疫情。巴克莱银行的经济学家常健将“围绕贸易和金融的中美对立激化”列为风险,表示GDP增速最差可能降至-1.2%。

关于经济活动完全恢复正常的时期,认为“4~6月(已正常化)”的受访者仅占14%,认为恢复在“7~9月”的人占32%,“10~12月”占41%。在上次调查中,65%的受访者回答是“4~6月”,预期的恢复时间有所延后。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的经济学家徐啸纯表示,完全复苏需要等待疫苗问世,预测要等到2021年。

对于从多个选项中选出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选择“失业增加”和“消费减退”的人居多。京东数字科技的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民间和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短期的就业下行压力非常大。招商证券的经济学家谢亚轩则表示,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内需、尤其是消费的影响巨大,由于失业率上升,收入预期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减弱。

瑞穗银行的细川美穗子预测称,“在疫情发生之前,竞争力差异就变得很明显,实力较弱的企业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企业的优胜劣汰将发挥作用”。东亚银行的经济学家邓世安认为,如果中美对立扩大至科技和金融领域,中国企业在本土之外融资将变得困难。

围绕中国的实际就业情况,有观点表示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并未反映实际情况。5月的失业率为5.9%,相比1月的5.3%仅小幅上升。有人指出,调查对象仅限城市地区,并未包含因找不到工作返回农村的务工人员等。

向经济学家询问接近实际情况的“真实失业率”,出现8%(穆迪分析)、10%(ING银行)、15%(凯基证券)和23%(招商证券)等观点。认为达到20%的大和证券的赖志文指出,个体经营者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正明显受到疫情的影响,有分析认为官方的失业率并未完全体现这些影响。

由于中国制定《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美国将启动军民两用技术出口限制等对香港的制裁措施。三菱UFJ银行的范小晨认为,美国向香港的出口多为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中国高科技产业将香港作为中转地,出口管制将对此造成一定的打击。

很多观点认为,港元与美元挂钩(联系汇率制)不会受到影响,但大和证券的赖志文认为,联系汇率制有可能面临企业和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之外等自然发生的压力。京东数字科技的沈建光则表示,香港对中国企业来说作为直接投资的中转地和离岸资本市场非常重要,需要警惕金融方面的影响。

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DWS)的Sean Taylor表示,“紧张局势的加剧将对投资者心理产生影响,提升市场的不确定性。裕利安怡(Euler Hermes)的经济学家黄黎洋表示抗议活动导致经济复苏推迟,将2020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预期从-4.7%下调至-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