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的死亡病例已经超过3000宗,当中大多数在中国。不过在过去一天,中国境外的新增感染病例比中国境内多九倍。
谭德塞坚称:“我们能够击退这个病毒。”他还表示,偏见可能比疾病更加危险。
世卫总干事表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全球的蔓延不是一条“单行道”,而如果各国迅速有效地行动,从采取限制措施开始,是可以打败它的。
“别无选择,只能现在就立即行动,”他说。在中国境外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周一(3月2日)的死亡病例就从34上升到52。
“独特”病毒
谭德塞的主要建议是,没有一套全球适用的对抗疫情手段,因此每个国家都必须视本国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国家必须有它自己的做法,但是这必须首先从限制措施开始,”他说。
他还指,这是一种“有独特特征的独特病毒”,而世卫原本预计到现在这个时候应该会有大规模的传染,但是限制措施似乎是奏效的。他还补充说,在报告有确诊感染的62个国家当中,有38个国家的病例不多于10个。“有八个国家左右已经有两星期没有报告新增病例,并且能够控制疫情爆发,”他说,而中国也显示了,即使在病例数量极大的国家里,限制病毒扩散也是有可能的。
谭德塞还表示,世卫将继续监察情况,看是否应该将疫情爆发定为全球大流行。韩国、意大利、伊朗和日本仍然是情况最令人担心的。谭德塞说,在伊朗,其中一名世卫工作人员也被检测出病毒呈阳性,尽管症状很轻微。他还补充说:“说实话,偏见比病毒本身更危险。让我们记住这一点。偏见是最危险的敌人。”
全球疫情状况
目前,在大约70个国家当中共有近9万宗病例,其中绝大部分——近90%——仍然是在中国,当中又有大部分在湖北省,这是去年底病毒最初爆发的地方。
在中国境外则有近8800宗,其中81%是集中在伊朗、韩国、意大利和日本四国。周一,意大利的死亡病例增加至18宗,共有1835宗确诊病例,其中大多数在北部的伦巴第和威尼托大区。
伊朗亦报告了12宗新增死亡病例,总死亡人数达到66人。伊朗传媒报道,死亡病例当中包括穆罕默德·米尔-穆罕默迪(Mohammad Mir-Mohammadi),他是伊朗最高领导人阿里·哈梅内伊(Ali Khamenei)的高级顾问。
美国华盛顿州的卫生官员在周一表示,当地再有四人死亡,令当地的死亡病例增至六人。他们是目前美国仅有的死亡病例。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已经要求制药公司加快研制疫苗的工作;而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Andrew Cuomo)则警告说,在该城市将“不可避免”有更多人被检测出病毒呈阳性。
英国目前有39宗确诊病例,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与英国危机应对委员会(COBRA)进行会议后表示,病毒“颇有可能在未来数天至数周内变得更严重”。
葡萄牙、冰岛、约旦、突尼斯、亚美尼亚、拉脱维亚、塞内加尔及安道尔均在周一报告了各自的第一宗确诊病例。
其他最新进展:
欧洲疾病控制中心(The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确认,欧盟的风险级别已经从“中等”上升至“中等至偏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全球经济可能因为疫情爆发而面临自2009年以来最慢的增长;欧洲股票市场也继纽约之后经历了动荡,不过道琼斯指数在稍后有5.1%的显著上升;上星期,对于疫情爆发的担忧令全球股票市场损失5万亿美元(3.9万亿英镑)法国在周一确认再多61宗确诊病例——总数达到 191宗;死亡病例再多一宗,共计已有三宗卡塔尔、厄瓜多尔、卢森堡、捷克及爱尔兰也在过去的周末确诊了各自的首宗病例
韩国:新天地教会成爆发点
韩国在周一再报告多两宗死亡病例,总数达到28人。
该国超过4000宗确诊病例当中有大约60%是新天地教会成员,外界相信他们是在未有发现问题时在全国各地出行时互相交叉感染。该教会会长李万熙在新闻发布会当中下跪致歉。
“虽然不是有意的,但是很多人被感染,”这名88岁的教主说,“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没能避免。”韩国的检控官已经被要求以涉嫌严重疏忽罪调查李万熙。
中国:湖北省仍是重灾区
中国再报告多42宗死亡病例,全部在湖北省。全球死亡病例当中有90%集中在这个省份。在过去一天,湖北省外的中国境内新增确诊病例为8宗,显示限制措施奏效。在周日全中国报告了206宗新增病例,是自1月22日以来单日新增病例最少的一天。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一名发言人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是应对复工所带来的风险。
COVID-19有多致命?
世卫表示,该病毒似乎对60岁以上且本身已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危险。在对中国4.4万宗病例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分析当中,在老年人中间的死亡率要比中年人高十倍。不过,世卫表示,大部分病人都是只有轻微症状,死亡率似乎在2%-5%之间。
相比之下,季节性流感的平均死亡率大约为0.1%,但是传染性却强得多——每年有多达40万人死于流感。其他冠状病毒疾病,比如沙士(SARS)或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的死亡率要远高于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