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欧制药企业开始构建在中国的研究开发体制。法国赛诺菲、日本盐野义制药等将利用中国超过13亿人口的医疗相关数据,研发疑难病以及在亚洲多发的消化器官疾病等的治疗药物。由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临床试验和专利制度,已经出现比欧美还早获批的新药上市。曾经被定位于低成本生产基地的中国也将进入制药厂商等开始集结研发职能的新局面。
据美国调查公司IQVIA统计,中国医疗市场持续扩大,其中药品市场2018年达到1370亿美元,达到2008年的3.4倍。超过日本,继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1700亿美元。
药企在中国加强研发职能
围绕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忧在扩大,但医药品并未成为中美间争夺的焦点。中国进口的美国医药品也被排除在制裁关税对象之外。由于中国的人工费上涨,作为廉价生产基地的优势越来越小,在这一背景下,各药企也着眼加强在当地的研发职能。
赛诺菲在四川省成都市设置了亚洲首个研发基地。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同时,将投资6600万欧元,广泛研究糖尿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等。
中国人口众多,便于对一些在日本比较罕见的病症患者和疑难杂症患者集中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在欧美盛行一种被称为药物重定位(Drug repositioning,或称“老药新用”)的研究,具体指寻找已有药物在适应症状以外的治疗效果的可能性的研究。这类研究也将在中国得以全面开展。
美国辉瑞制药将仿制药部门从业务中剥离,5月在上海开设了全球统括总部。其目的是积累和储备患者数量趋势和副作用等数据库。盐野义则打算构建部分新药比起日美欧优先在中国研发的体制。该公司正在当地收集结核治疗药临床试验开始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数据。
背景是中国政府积极吸引外资企业的政策。2017年,中国加入制定日美欧质量管理标准的国际组织。和日美欧一样提出了新药质量管理和保护专利的方针。为了能利用国外的临床试验数据,还放宽限制,启动扩充审查人员优先审查创新性医药品的制度。药品获批上市的时间因此缩短了1~2年。
2018年12月,美国生物企业和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共同研发的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肾性贫血”的治疗药——“罗沙司他”在中国获批,这是该药物在全球首次获得批准。罗沙司他目前正在欧美进行临床试验。在日本,制药企业安斯泰来制药取得联合研发权,目前仍处于申请生产销售许可的阶段。
中国存在许多未被利用的疾病数据。在中国研发胃癌等亚洲常见的消化器官疾病,还可以轻松地出口亚洲。在可以广泛应用的新药的研发变得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中国正成为重要的研发基地,并将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白色家电、智能手机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跃居全球前列,但在医药领域尚未显示出存在感。中国政府提出的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了生物制药。目的是积极吸引外资企业投资,提高中国国内的新药研发实力。
中国人均医疗费15年里增至近10倍
中国拥有超过13亿的人口,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健康寿命也在延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从平均寿命来看,截至2015年,男性达到74.6岁,女性达到77.6岁,以高收入者阶层和中产阶层为中心,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国民人均医疗费2015年达到426美元,增至2000年的近10倍。
市场扩大的原因之一是医疗需求的变化。1990年,感染性疾病占中国民众死亡原因的17%,但随着治疗药物的普及,2015年减少至9.8%。另一方面,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患呈现增加,在疾患构成方面,变得和发达国家相同。与通过抗菌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不同,需要手术和高额医药费的治疗正在推动整体医疗费的上升。
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的8成被认为是仿制药,外资企业销售的药品也是专利在欧美等国到期的药品。中国政府针对在国内流通的仿制药,要求提交再次确认有效性的品质数据,以排除劣质药品。为了能和发达国家同步用上新药,中国还在推进放宽审批限制,致力于提高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