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中国的三大底线与美国的八项要求

    中美贸易谈判在三、四月本已现曙光,五月却突然陷入僵局,紧接着是关税上调,美国对华为实施禁运,为下一轮谈判蒙尘。

    随着谈判的深入,多种渠道披露出中美双方的谈判条件,基于这些信息,专家认为中美仍会达成协议,但是长期分歧和摩擦将不可避免。

    美国的八项诉求

    特朗普近期接受采访时称,中美两国“本来已经达成了一项强有力的协议,很好的协议,但他们改主意了。我说那好吧,我们要对他们的产品征收关税。”

    特朗普口中的“很好的协议”,可以从《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一窥端倪。该报引述的一位了解谈判内情者,罗列了美国向中国提出的八项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一年内减少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之后一年再减少1000亿美元;停止《中国制造2025》中对先进制造业的补贴;接受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的潜在进口限制;实施“直接的、可验证的措施”,阻止网络间谍入侵美国商业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接受美国对中国的敏感技术投资的限制,并不进行报复;将目前10%的平均关税降至与美国相同水平(3.5%);开放服务业和农业。

    此外,美国还要求,两国须在每季度共同审查进展情况。

    路透社此前也引述美国官员称,中国本已在一些核心“结构性”议题上有所让步,包括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再强迫技术移让,及改善中国市场准入。但抑制政府补贴仍是困难的议题。这些进展一度与上述八项诉求吻合。

    路透社披露,特朗普称自己已经告诉过习近平,两国之间的协议不可能“五五分”;因为中国以往的贸易作法,协议必须有利于美国。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本周一表示,“美方可能一直有一份自己奢望的’协议’,但肯定不是中方同意过的协议。”

    陆慷表示,中美11轮经贸磋商未能达成协议,根本原因在于美方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实现不合理的利益索求。这从一开始就行不通。

    路透社分析,这些谈判条款具有独特之处:传统贸易协议目的是降低签署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协议是基于双方遵守协议条款的设想;而当前中美贸易谈判的目的是迫使中国改变在知识产权、补贴等方面的行为,协议的逻辑不同以往,更类似于美国对外国实体实施的金融制裁——只有其他国家做出了美方想要的改变时,这种制裁才会解除。

    习近平的三条底线

    以往中美每轮谈判后,往往由外交部或商务部的发言人表达观点,但这轮谈判后,中国副总理刘鹤在美国对媒体阐述了中美贸易磋商的三个主要分歧点:

    • 要不要取消关税,中方认为,关税是双方贸易争端的起点,如果要达成协议,那么关税必须全部取消。这不只是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到更多的问题。
    • 采购问题,在阿根廷见面形成共识,当时形成一个对数字的初步的认同,那么究竟数字数多少,现在双方有不同看法,中方认为这个事是个很严肃的事,不能轻易改变。
    • 文本的平衡性,任何国家有自己的尊严,所以文本必须平衡,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在再做一些工作。

    分析人士认为,中方提出的分歧点恰恰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不愿意让步的“底线”。

    路透社援引一位了解贸易谈判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只要协议附带关税机制,就长久不了。”

    不过,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马志昂(Nick Marro)认为,为了防止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美国和中国会达成一份协议。协议签署的时机很可能是6月28日-29日的大阪G20峰会期间,特朗普和习近平两人会面的时候。

    “这一判断基于我们认为特朗普希望达成协议,以使他在2020年连任的可能性最大化,控制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最终获得一场外交胜利。”

    瑞银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其基准预测依然是中美双方可能会在年内达成贸易协议,短期内贸易战不会进一步升级,但长期来看全面贸易战的风险已经显著增加。

    有迹象表明,中国已开始着手准备一个长期应对美国挑战的计划。路透社援引一位了解情况的中国官员称,目前中国正在加大力度酝酿一系列长期策略,不仅仅是对眼下关税升级的应对,更是对于未来长期中美贸易关系的长线布局。

    该人士并指出,这些长线应对方案将涵盖货币政策、产业分工、行业布局等多方面,既是自身内部发展需要,也是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