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陈荣辉在伊春-一个中国东北部曾经繁荣但已没落的城市,开始拍摄一些年轻人,从他们身上,他认出自己生活里也有的疏离。“这种暖气相当于会把一个人弄到一种最慵懒的状态,没有办法思考问题,”他在之后的一次电话采访中说。与此同时,他还发现,在构成中国“锈带”的东北地区,情绪变得像脚下的冰一样冷酷无情,这令人恐惧。“我感受到很多人可能就像土地一样慢慢、慢慢地在冰封自己。”
连续三个冬天,他都在创作《北地凛冬》,一个探索反差的大画幅摄影系列。寒冷传达了城镇的荒凉。就像陈荣辉自己所做一样,随着人们离开这个地区到繁华的城市上学和工作,这里的人口正在减少。年轻的居民在温暖和涂着明亮色彩的室内度过了他们的冬天,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
“和其他许多中国年轻人一样,我离开家乡是为了在城市里寻找机会,”在一份关于他的摄影作品的陈述中,陈荣辉写道。“和其他许多中国年轻人一样,这给我带来一种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现在我已经离开了,但我在城市和乡村都感到不自在。”许多农民工在他们所迁入的城市不被视为永久居民,他们也不能获得相同的社会福利或政府补贴。但即使对那些留下来的、或者在大城市学习或工作后返乡的人来说,关于离开还是留下的问题也从未远离他们的脑海。
根据2016年的一项研究,2000年至2010年间,因为许多居民在其他地方找工作,大约180个城市的人口减少了。在东北,曾经有着繁忙的工厂、发电厂、采矿和伐木活动的乡镇和城市,自然资源正在枯竭,生产总值在下降,商业前景几乎消失。
陈荣辉最为人所知的也许是他拍摄的名为《圣诞工厂》的作品。在那些工厂里,民工们常年在满是红色闪粉的车间里制作圣诞袜、雪花和塑料驯鹿。他们每天在恶劣环境下的劳动,和他们所制造的节日欢乐构成了一种超现实冲突。该系列的一幅肖像作品为陈荣辉赢得了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二等奖。这一荣誉还附带作为奖品的一架大画幅相机,预示着陈荣辉的摄影实践将出现一个转折。《北地凛冬》是他的第二个大画幅项目。
“作为记者的时候,追求快速抓拍,把思考的能力给了数码相机,而不是我自己去思考,”他说。相比之下,大画幅摄影的缓慢使他能够更好地关注他的主题,并捕捉到一种不确定感。大画幅摄影所需要的这种深思熟虑的技法,与他用于该项目的方法相匹配,这个项目最初是一个新闻摄影任务,后来更多的变成了个人作品。
在暴风雪中的第一天,他使用在该地区尤为流行的短视频应用程序快手来寻找年轻的拍摄对象。那上面的一些人是通过直播谋生的诙谐表演者;另一些人在大学放假回家后寻找喝几杯的朋友。“我拍的这些年轻人都算是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可能不属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但其实他们跟每个人都一样,”陈荣辉说。“这种互联网的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我们在线下真实的亲密感就消失了。”
他花了三个冬天走访东北,一次一两个星期,将这个摄影项目扩展到五个城市:伊春、龙井、富拉尔基、抚顺和双鸭山。陈荣辉舍弃了纯粹的纪实摄影,专注于令他印象深刻并触动他感受的东西,而非客观地描述。通过拍摄年轻人,陈荣辉认识到了他故事的各个方面:离家到另一个陌生城市带来的冲突,以及不属于任何地方的孤立感。“虽然这个地方跟我很遥远,但是我自己感觉的那种孤独跟他们的没那么大的差别,”他说。“当个体面对这种社会环境巨变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就会特别明显。”
陈荣辉来自东部省份浙江一个气候温和的村庄,他将在严酷的天气中摄影看作是一种忍耐度的考验。大画幅相机有时候摸起来可能感觉像是一团火球,而且需要在很滑的冰面上拖拽设备。但陈荣辉说,将自己置于拍摄对象的处境中,体验寒冷生活中的困难,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他被窗外的厚厚积雪发出的刺眼强光所震惊。他的眼睛刺痛,视线模糊了。但看得越近,他就越能看到那里反射出自己的故事。“雪它很美,但它可以把很多东西遮盖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