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南下广东的背后:由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说起

    连接中国珠海、香港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周二(23日)举行开通仪式,将在翌日正式通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仪式,主管港澳事务的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刘鹤、及粤港澳官员也有出席,但香港民主派议员并未获邀出席开通仪式。

    官方强调,这大桥有助促进粤港澳融合,并为大湾区发展奠定基础,但香港观察人士把这耗资约200亿美元的项目,称为“大白象工程”,他们认为这种“硬融合”是大陆进一步削弱香港“高度自治”及自由的一步。

    外界期望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南下,或会在大桥开通仪式发表讲话,但最后,他除了简单宣布大桥启用外,并没有发表任何公开演讲。

    有观察人士认为,习近平不这样做是想保持一定的“低调”,一方面他不想与中国时任领导人邓小平当年南巡做比较,而在中美贸易战背景及国内经济争议下,习近平的任何说话都会被外界演绎,或会得出反效果。

    南下的时机

    开通仪式早上9时在珠海举行,吸引中港澳及西方媒体到场。外界起初预计,习近平会在仪式发表有关改革开放40年的讲话,讲述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最后习近平只说了“我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11个字,仪式主要是粤港澳三地官员及副总理韩正的致辞,但韩正演说也没有提到“改革开放”相关的内容。

    只有事后新华社发稿,提到习近平在仪式后巡览大桥,赞扬大桥体现国家“逄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对BBC中文分析说,因为港珠澳大桥是世界级工程,国家领导人会争取来历史留名,如果习近平不来,别人会以为他失势。

    他猜测,习近平不发表讲话,是因为“他无论说甚么话,从客观效果上,都未必如他所想”。

    外围有中美贸易战、国内有对经济方面的反对声音、澳门中联办主任近期堕楼身亡、港珠澳大桥被香港反对派声讨是“大白象工程”,这未必是他在国际媒体发表讲话的良好时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习近平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之时考察广东,是为了提振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信心。

    刘锐绍认为,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战困扰,习近平不能着墨太多,因为不知外界会如何解读,如果习近平在中美贸易摩擦上发表强硬讲话,或会被美国反击,但说得太委婉,又会失去国内士气。

    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刘锐绍说,从中国媒体报道中看到,这次习近平南下本身也是想释出继续“改革开放”的讯号,但现在所谈及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当年南巡相比,是“没有太大意义”,习近平也不一定想跟邓小平相提并论,因为现在习近平所做的事情,与邓小平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两者比较反而会引起更差的舆论效果。

    “习近平现在是开放改革的过程中开倒车,经济上国进民退、政治上搞终身制,港澳问题就废两制,”刘锐绍说,“他完全是一个倒退,他怎会想与邓小平南巡做比较,从他的角度就觉得不合适,但我们一定会这样比较,这样才突显到改革开放的真谛、突显到他现在那种倒退的弊病。”

    据官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周一(22日)考察了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及格力电器公司。

    习近平强调,“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一名接近深圳政府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对BBC中文透露,习近平此行还将前往深圳前海经济区。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政治学副教授陈澄早前对BBC中文表示,中国经济最近遭遇了一些重大挑战,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国际上也被迫卷入与美国的贸易战。习近平这次赴广东考察,最重要的象征意义是提振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继续改革开放的信心。

    “习上任以来,在经济改革方面一直被认为步子迈得不够大。如今经济上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中,致使国内许多产业和个人的信心遭受重大打击,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最近一蹶不振的中国股市。在国际上,更是有许多质疑甚至否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声音,”陈澄说。

    陈澄指出:“这些都对中共政权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也不利于经济稳定。但正因为经济上内外交困,提振信心更成为重中之重。”

    大桥争议声音

    至于这次重头戏港珠澳大桥,BBC中文早前盘点了大桥在香港引发的五大争议,大桥主桥、人工岛及各地连接部分等整个项目耗资三地超过200亿美元,香港投资了1200亿港元。大桥原定2016年押后两年通车,建造期间造成18名工人死亡、几百人受伤,亦带来了环保问题。

    由于要通过大桥需要申请跨境牌照,过桥汽车数量有一定的限制,令外界担心大桥使用量偏低,但运输物流及旅游业普遍欢迎大桥落成。

    但官方认为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建,可以为区内带来十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收益,来往珠海到香港的时间从过往需要3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韩正在开通仪式致辞时说,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大桥是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工程,有利三地人员交流及发展,他说要把大桥打造成粤港澳三地的“民生桥”,成为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成为中国由“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希望粤港澳三地能够按照安全要求,便利通行人员的通关,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缩短通关时间,并把在工程中掌握的关键技术和获得的宝贵经验,变成行业的标准与规范,贡献一带一路发展。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香港在改革开放中“既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她说,香港一年内开通三大跨境基建,包括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及明年年初即将开通的莲塘口岸,缩短了出行时间、拉近两地距离,逐步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她说,大桥开通后,令大屿山成为通往世界及大湾区的双门户,因此政府亦提出“明日大屿”愿景,为香港缔造更美好未来。

    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大桥有政治及经济意义,政治上,实践了“一国两制”,三地透过共同协商,在技术及制度上得到突破,经济上,三地首次实现“陆路无障碍”,可以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

    法新社采访了一些珠海居民,居民支持港珠澳大桥建设,认为便利当地区民和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人专程带小孩去看大桥,赞扬这是“伟大”的建筑。

    不过,大桥以至大湾区建设在一些香港观察人士眼中,并不是好事。

    在脸书上,有香港网民批评,大桥花了香港纳税人的钱,但最终最受惠的只限于一少撮人。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淑庄认为,广东省内已准备更多基建去配合大湾区发展,例如即将落成的深中通道等,这些交通网络可能更方便当地人,但她质疑,香港人本身未必会常用这些通道,而这些交通网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一小时生活圈其实有很多选择,”她对BBC中文说,“如果刻意去用一些硬连结,其实是没有用,不如大家反观一下香港经济发展、科技上的领域,发展得好,连结会更具体,才不会怕被边缘化。”

    虽然三地政府称大桥基建是“共同协商”,但观察人士指出,这条大桥建设过程中,也显示到粤港澳三地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港澳政府在工程问题上处于被动状态。

    在中国官方早前宣布周二举行开幕仪式时,香港民主派的议员及一些交通公司也投诉,对此毫不知情,连港澳政府也需花时去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