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费有大学问 “潜规则” 是文化还是陋习

出国旅行,周游世界,旅途经常会遇到小费问题,出租车司机、酒店行李员、打扫客房的服务员、餐厅服务生、景点导游、大巴司机、酒吧的酒保……

该不该给?给多少?什么时候给?怎么给?这些纠结可能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

小费是英国人在17世纪时”发明”的,最初是贵族给“下等人”的小礼物。

在发源地英国,小费是个政治议题,最近议会还在为是否立法禁止酒吧餐馆老板截流服务员的小费展开辩论。

在世界各地,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小费在许多国家生根发芽,在有些国家遭法律禁止,有些地方法律禁止而实际盛行,还有些地方给小费会被误解为冒犯。

美国

美国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说唯一比报税更令人困惑的是给小费。

19世纪时,美国经济生活中小费相当重要。那时,出手阔绰的美国富人开始经常到欧洲旅行,顺便把美式小费文化带到欧洲大陆。

进入21世纪,有时还可以听到美国人在辩论小费的利弊,但实际上美国人对小费文化早就习以为常。

小费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

中国

和亚洲许多国家一样,中国没有小费文化,服务行业传统上没有小费这一说。传统上给小费很容易被视为贿赂。

这种“无小费”文化到现在也没太大变化。

在中国的餐馆吃饭不必给服务生留小费。

也有例外,就是顾客以外国人为主的一些餐馆。也有一些面向海外游客的酒店,行李员可以收小费。

另一个例外是给导游和观光车司机小费。

日本

小费在日本也属于文化舶来品,经过长期的本地化洗礼,逐渐被纳入日本传统文化中繁复细致的礼仪规矩体系。

被习俗允许收受小费的地方包括(但不仅限于)婚礼、葬礼,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场合。一般情况下,给小费会被对方认为是一种冒犯、侮辱。

这背后的逻辑与东方哲学有关:提供优质服务是职责所在,道理上不应该得到额外酬谢。

即使在可以接受小费的情况下,也需要遵守一定规矩,比如小费要装在一个特殊的信封里,以示尊重和感谢。

酒店的员工专门受过如何礼貌地拒绝小费的培训。彬彬有礼和及时回应是他们的职业操守准则。

法国

1955年,法国通过一项法律,规定餐馆必须把服务费添加到账单上。这种做法迅速普及到欧洲各地和世界许多其他国家。

法国立法机构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规范小费来减少餐饮业服务员对小费收入的依赖,推动改善薪酬待遇。

但法律无法改变人的习惯,小费还是有人给有人不给,给多给少也还是因人而异。

曾有调查发现法国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给小费。2013年,7.5%的餐馆顾客说他们“不给小费”,2014年这个比例变成15%。

瑞士

瑞士人据说比较大方,会把账单上的应付金额四舍五入,也会给酒店、发廊的员工小费。

不过,这个国家的最低工资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以餐饮业服务员为例,月薪大约是4000美元。

由此可见,他们不靠小费度日,对小费的依赖程度远低于美国同行。

新加坡

作为世界大都市、自由港、金融中心,新加坡的酒店、餐馆和出租车行业都普遍接纳金额不大的小费文化。

从社会文化整体而言,小费是个棘手问题,存在相当大的灰色地带。

新加坡政府网站上说:给小费不是新加坡生活方式。

印度

印度许多餐馆在账单上标明服务费,所以就不必另外给小费。

如果账单不含服务费,那么通常应该给15%-20%的小费。

在印度也可以看到明文告示本店拒绝小费的餐馆;这种做法并不稀奇。

2015年曾有一项调查发现,印度人属于亚洲给小费最慷慨的之列,排在孟加拉和泰国之后。

埃及

小费在埃及文化中根深蒂固。埃及富裕阶层通常给所有从事服务行业工作的人付小费,不管是餐馆服务生还是加油站员工。

埃及官方失业率超过10%,非官方经济领域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0%。

在这种背景下,小费的意义可小可大,于个人于国家经济都有益。

伊朗

去伊朗旅行,可能会遇到一种当地的风俗,叫taroof,意思是“客套”,发生在付款的时候:一方要付钱,另一方出于礼貌表示不能接受,来回推托一番,最后不得已收下对方该付的帐款。

这种客套甚至可以在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之间发生。

不过,涉及付小费,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小费已经成了伊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俄国

前苏联时期,小费属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对劳动人民的侮辱,被当局禁止。

但俄语里有个专门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概念,chayeviye,意思是“茶水费”。

进入21世纪,小费文化卷土重来,但一些年龄较大的俄国人还是觉得拿小费是受了侮辱,给小费是对人的冒犯。

阿根廷

在阿根廷,饱餐一顿美食后留下一笔慷慨的小费不会惹麻烦,但这是违法的。

阿根廷2004年通过一项劳工法,规定餐饮和酒店业禁止授受小费。

但小费文化禁而不止。餐馆服务生得到的小费最多可以占收入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