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碳排放交易

12月19日起,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碳排放交易。在北京和上海等8个地区试点的举措将推广至全国。首先以电力公司为对象,还将扩大至钢铁等制造业。这一措施将推动电力来源从煤炭火力转向天然气火力,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改善大气污染。中国的交易规模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但也有可能成为国内资金的投机对象。

碳排放交易在全国启动,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在中美首脑会谈时宣布的。中国提出了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目标,碳排放交易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之一。

中国自2013年以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湖北省、广东省和福建省进行了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国碳价调查》显示,2016年的总交易量达到6863万吨,激增至上年的2倍。

关于向全国推广,最初计划覆盖电力、石油化工、化学、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航空8个行业,以CO2排放量达到全年2.6万吨以上的企业为对象。此次之所以锁定为电力行业,据称是因为排放量的准确数据仍未掌握。首先在容易掌握排放量的电力行业启动,然后逐渐扩大。最终对象确定为7000~8000家。

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欧盟,中国2014年的交易对象为约19亿吨,相当于欧盟整体排放量的约45%。中国最终总排放量的30亿~40亿吨将成为交易对象,有可能超过欧盟成为世界最大规模市场。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电力公司的碳排放交易达成的目标是减少煤炭火力。推进过剩设备淘汰的中国在2017年继钢铁和煤炭之后,将煤炭火力纳入产能削减的范围。提出每年淘汰500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目标。

中国火力发电的约9成为煤炭,今后将逐渐转向天然气火力。从电力公司的角度来看,如果从煤炭转向天然气,将无需购买排放配额,碳排放交易或将加速这一转变。

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也将受到影响。日本上智大学副教授冈崎雄太的调查显示,在试点交易中,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中心,至少71家日企成为交易对象。

一家化学企业以投入运行不久、工厂开工率低的2012年作为“基准年”。在开工率达到100%的2015年以后,实际排放量大幅超过排放配额。一直在使用排放量较少时期剩余的排放配额,但将来可能需要向其他公司购买排放配额。

另一家电子企业的工厂在成为交易对象的首个年度,由于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的引进和马达更新,将排放量控制在排放配额之内,但从第2年开始超出配额,向其他公司购买了排放配额。

碳排放交易基本上是实业公司之间根据实际需求来买卖排放配额,但在欧盟等地区,金融机构成为交易的主角。由于预测到排放配额的将来会出现价格波动,像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一样买卖以赚取价差。

在中国,海外投资严格受到限制,资金充斥于国内。虚拟货币比特币也由于投机资金大量流入,结果当局下令关闭了交易所。

主管碳排放交易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担心排放量也成为资金游戏的对象,该委员会高官在10月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