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之路要打倒权威

中国为了从大国转变为强国,都在谈论创新的必要性。笔者虽然认为最好不要过度拘泥于“国家”和“民族”,但如果了解近代史,也能理解中国人追求“强大”的心情。但要成为强国,仅靠军事和科学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的力量。不过,文化的创造并非政府、企业和大学等现有权威只要聚集起来就能实现的。不,新的文化反而是在破坏这些权威之后才出现的。
各位读者是否听说过武满彻(1930~1996年)?他是一位在世界上获得最高评价的日本作曲家。欧美人曾小看日本音乐,但听过武满彻的音乐之后,不得不承认日本音乐水平很高。作为日本人,武满彻第一次借助音乐的力量折服了欧美的权威们。武满彻已经去世20多年,但欧美等全世界的交响乐团仍在继续演奏他的作品。
              
在武满彻活跃的1950年代、60年代,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日本文化很少在中国得到介绍。中国人即使知道久石让和中岛美雪,或许并不知道武满彻这个名字。如果通过百度进行搜索,他谱写的乐曲的音乐会视频会出现一些。希望大家一定要听一听。虽然会有个人的好恶,但应该能感受到与西方音乐有某种不同。
武满彻并未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他曾报考东京音乐学校(现为东京艺术大学),但仅接受了第1天的考试,第2天的考试放弃了。是因为他对能否考上没有自信吗?原因似乎是考试的内容不适合他的感受,对于音乐学校能教授的内容产生了疑问。这是对权威的反抗。武满彻在那以后,通过自学不断掌握作曲技法。没有钱买钢琴,走在街头,只要发现能听到钢琴声的地方,就恳求人家让他弹琴。
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的独创性。没有被音乐教授强制学习传统的音乐理论,而是接受了世界上流行的现代音乐的要素。武满彻格外喜欢与古典音乐相去甚远的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还改编了甲壳虫乐队的音乐用于吉他演奏。武满彻负责《切腹》、《不良少年》和《砂之女》等日本电影的音乐制作,获得了世界级的名声。如果武满彻在大学里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或许只能沦为随处可见的西方风格的二流作曲家。在世界走红的日本的作曲家中,不知为何,没有在大学里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人大有人在。以游戏《勇者斗恶龙》的音乐而闻名的椙山浩一攻读于东京大学的理科。以《攻壳机动队》等动画音乐受到欢迎的菅野洋子当初想成为小说家,考入了早稻田大学文学系。而向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音乐(J-Pop)歌手提供大量乐曲的小室哲也则进入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了统计学。
最突出的是领导摇滚乐队“X JAPAN”的YOSHIKI。他确立了视觉系这一摇滚乐的新风格,成为在海外最为有名的日本音乐家和作曲家。YOSHIKI还是一位一流的演奏家,从摇滚乐的激昂架子鼓到古典音乐的舒缓钢琴,他都能演奏得得心应手。YOSHIKI具备考入古典音乐类音乐大学的实力,但他主动放弃升学,组建了摇滚乐队。
绘画和建筑的领域似乎也不例外。囊括世界建筑领域相关大奖的安藤忠雄曾经是位职业拳击手。他一边上工业高中,一边打拳击。未能成为一流拳击手的安藤放弃了体育的道路,在世界流浪,重新发现了自己。安藤忠雄像武满彻一样,自学建筑知识,通过设计个人住宅来维持生计,同时参与艺术性建筑物的创作。原本是拳击手的安藤却成为一位足以在东京大学教授建筑设计的“权威人物”。
说到日本绘画领域的天才,或许应该首推横尾忠则。横尾也没有进入过美术学院,只是在各种公司制作商业用设计画,却让本来被看作低级的商业作品不久成为“艺术”,在欧美不断得到认可。此外,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在少女时代曾学习日本画,但她对墨守成规的画坛感到失望,转为在自己家画自己风格的画作。以《铁臂阿童木》闻名的日本漫画开山鼻祖——手冢治虫是在大阪大学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医学家。而从事动画创作的宫崎骏则毕业于学习院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系。
            
横尾忠则北野武是我尊敬的搞笑艺人之一。他从明治大学工学系退学,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是一位少有的知识分子型艺人。他人生屡受挫折,为了生存偶然成为搞笑艺人。除了搞笑艺人外,北野武的身份还有歌手、作曲家、画家、小说家和演员,而最终被世界广为熟知的是其电影导演的身份。想必很多中国人在看过北野拍摄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后也会潸然泪下吧。
类似的人物数不胜数。因电影《幸福的黄手帕》而成名的电影导演山田洋次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就读于东京大学法学系,在同班同学都成为高级官员或政治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艺术的道路。《白夜行》作者东野圭吾出身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系,原本是一位工程师。日本的一流艺术家很多都是“素人”(外行)。这些门外汉创造的艺术在海外也深受好评,提高了日本的软实力。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日本人今天仍被世界嘲笑为“经济动物”。
再重复一次,“素人”之所以能够发挥卓越的艺术性是因为从传统艺术的表现和礼法中解放出来。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不像艺术专业的学生一样“重复学习一样的东西”。正因为是“素人”,才敢于质疑传统,挑战伟大的权威者,斗争、破坏,然后创造出新的艺术。
将技术创新这一理论引入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同时提倡创造性破坏理论。新技术的诞生离不开破坏旧技术的力量。文化的创造和技术的创新一样,需要有质疑传统文化、挑战权威、有时需要有破坏旧文化的疯狂。一味依附传统权威无法诞生新的文化。所有的艺术都是在与传统权威斗争的过程中诞生的。(请注意我在这里强调的破坏,意思并不是用武力手段毁灭旧文化,而是用新创造的文化力量淘汰旧文化的僵化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文化创造的中心。当时诸子百家林立,各种艺术百花齐放。然而,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汉代开始,文化创造的势头逐渐衰弱。并不是儒学不好,是儒学的解释被国家限定,向民众灌输同一种解释的做法不好。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导致学问和文化的统一性登峰造极。儒学失去了创造性,儒学者忙于权力斗争。
中国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必须打破这种旧弊。现在需要的正是创造性破坏。不被权威所拘束,自由地创造文化。不过呢,不必把什么都想得很难。在大学学习经济,如果对动画感兴趣那就继续画漫画。在医学系忙于做手术,如果喜欢唱歌不妨自己尝试写歌。是兴趣的积累创造了文化。拿出一点点勇气来就好。文化强国不是由权威,而是由你创造的。
实际上我也并不是毕业于新闻系。虽然在该专栏经常以历史为题材,但并没有专门学习过历史。虽然在日本经济新闻社工作,但其实也并非是学经济专业的。我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作为记者,不具备专业出身曾经令我很自卑,但是现在我已经释然了,“这样也没什么不好”,虽然我不能成为全球都能接受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