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放缓考验中国去杠杆决心

中国政策制定者终结对刺激措施上瘾的决心面临考验,18个月来的降低风险行动开始影响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的鼓声越来越响。尽管贸易战威胁主导头条新闻,内需放缓对中国经济构成了更大威胁。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建筑、机械和基础设施支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驱动因素)在今年头五个月的年度增速是自至少1995年以来最缓慢的。同时零售额增长速度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本周触及六个月低位,而上证综指(Shanghai Composite)在6月份下跌10%。
上周末,中国人民银行(PBoC)下调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7000亿元人民币(合1060亿美元)用于新增贷款和投资。
中国央行坚称,货币政策仍是“稳健中性”的,但降低存准率是一系列微妙宽松举措(包括以其他形式向经济体系注资)中的最新动作。
“宏观经济政策永远不可能搞绝对主义,”光大证券(Everbright Securities)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去杠杆化政策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从外部来看,贸易存在风险,而在内部,信贷增长相当缓慢。经济的下行压力相当大。”
中国领导层已承诺将风险控制和增长质量置于短期刺激措施之上,此前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监督组织到党内领导人,各方就债务增加和投资浪费的风险发出了越来越尖锐的警告。
但在过去10年中,当削减债务与经济增长目标发生冲突时,政策制定者就会放弃这些优先任务。
在过去18个月里,他们能够在去杠杆化方面取得进展,尽管经济增长保持惊人的韧性,但分析师们表示,这种局面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背景的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本周发布一份报告,警告债券违约、人民币贬值、流动性紧张、美联储(Fed)加息以及中美贸易紧张相结合,可能引发恐慌。
报告称,“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极有可能出现金融恐慌。”
股市下跌是一个迹象,表明当地投资者担心经济增长放缓,而且尽管有“降准”措施,他们仍不相信当局将出台重大刺激措施来提供救济。
华盛顿的批评人士可能将人民币走低视为北京方面的贸易攻击。但分析师们表示,这主要反映了美元上涨以及市场担忧美国关税对中国贸易顺差的潜在影响。
的确,中国央行周三似乎为了支持人民币而干预汇市,此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六个月来首次跌破1美元兑6.6元人民币水平。中国央行很可能会对人民币跌势失控感到不安,因为那将再度引燃北京方面在2015年和2016年竭力遏制的资本外逃。
“我不认为中国会将汇率作为武器,”麦格理资本(Macquarie Capital)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表示。
“美元价值是人民币的锚,但如果目的变成贸易战中的报复,那就没有锚,贬值预期可能会像2015年那样自我强化。那对中国央行来说是最糟糕的情景。”
分析师认为,经济增长放缓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的结果。随着中央政府整治失控的借款,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支出急剧下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北京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经济学家安德鲁•波尔克(Andrew Polk)表示:“疲弱的数据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支出疲弱驱动的,那是(中央政府政策)造成的另一个情况。所以他们不可能太意外。”
最新宽松措施说明,中国央行正寻求将适度刺激与企业去杠杆化和结构化改革相结合。
中国央行表示,将从“降准”获得5000亿元人民币注资的大型银行,必须将这些资金用于旨在削减大型国有企业债务的债转股计划。
对于将获得剩余2000亿元人民币的中小银行,这些资金应该被用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些企业为中国经济贡献大部分产出和就业,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分析师们表示,这些要求将难以执行,因为注资扩大货币供应量,而监管机构无法轻易监测银行如何部署资金。
但当前政策仍与2009年至2010年、以及2014年至2016年期间的那种大力度刺激相差甚远。那种刺激将要求削减基准利率,并全面放松非正式的放贷额度。
“去杠杆化仍是今年的首要任务,”麦格理资本常驻香港的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写道。
“很明显,中国人民银行不希望发出过于强烈的宽松信号。因此,它将此次降准称为‘定向降准’,面向‘债转股’和‘支持小微企业’。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使用‘宽松’这个词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