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在华非洲人看歧视 “他们都不坐在我身旁”

BBC中文的《你问我答》栏目,读者可以从选题开始,参与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新闻解读。

这一次,我们邀请了数位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求学或工作的非洲人,介绍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情况,也请他们说说当地人如何看待他们。

问:在城市和农村受到的看待有不同吗?

许多受访者都透露,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经历大大不同,但大都认为当地人不怀恶意。
阿肯(Berthold Ackon)来自加纳,在北京语言大学读中文,也经常访问其他在华非洲人,拍摄片段上载至社交网站。他忆述在广州等大城市,当地人看见他会如无其事,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到小城市和农村等的经历却完全不同。
“一些人会盯着我,一些更会拿起手机拍照。”
另一名受访者穆安格(Serge Mouangue)来自喀麦隆,经常到中国工作。他忆述2000年代初到中国时也有类似的经历,但他认为当地人只是好奇,并无冒犯之意。
“他们只是想知道这个穿整齐西服的人从哪里来。”他说:“他们也想知道,这个人懂拿筷子吗?噢,原来他会!这样而己。”
他也说,那个时候即使是大城市,其他人也会用类似的眼光看着他。但是时代进步,现在已经不同。“他们只会看我一眼,然后也许跟自己说,那不过是另一个普通人。”

问:有甚么经历令他们感到被歧视?有甚么感觉?

受访者普遍都有一些经历,令他们感到被歧视。但他们补充说,如果中国人跑到非洲去,也许会有差不多的经历。
库普曼(Riska Koopman)来自南非,她在西安一家训练中心教授英语。她透露,她最早感到有被歧视的经历,是在地铁里。
她说,偶然坐在地铁车厢的坐位时,其他人都不愿意坐在她身旁,不管当时地铁有多挤迫。
“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以为是那个人自己的选择。随后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我开始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阿肯也说,他主要在网络视频平台YouTube发表他的视频,所以观众大多都不是中国人。但曾经有朋友将他的视频转到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得到的留言十分负面。他说:“我连读也不想读那些留言,那些充满仇视的留言。”
他有些朋友说他们喜欢非裔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却不喜欢黑人。这令他大惑不解。
他说,他明白为中国的人口结构不如其他国家多元,所以他遇上这些事情时他并不会感到冒犯,反而把握每个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
穆安格说,他明白他们不过是感到好奇,自己不会视它为种族歧视。
“你可以想象,一些到我家乡喀麦隆村庄工作的中国人也会有类似的经历。他们也只是好奇,想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
在香港工作的津巴布韦人莫约(Thandiwe Moyo)也说,她认为反过来说,在她的家乡也许会有类似的情况。
“这就像很多中国人在津巴布韦都有投资,他们到乡村时,那里的小孩看见他们也会慌忙逃跑,因为那些小孩不会明白为何这些中国人跟他们自己长得那么不一样。”

问:可以怎样消除这种心态?

莫约透露,其他人跟她讨论津巴布韦时,他们似乎只知道津巴布韦惊人的通货膨胀,对这个国家、以至其他非洲的事情似乎不太熟悉。
“我最初到香港时不太明白:为甚么我对中国的认识比他们对非洲的认识要深入?”
“我认为如果我们可以互相了解,互相欣赏大家的文化和国家,必定对解决种族歧视有帮助。”
来自尼日利亚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凌迈(Michael Ehizuelen)忆述一次他去农村的经验。当时,有当地人看见他后,在他面前吐痰到地上。
“这样做在他们的文化来说也许可以接受,但在我自己的文化可不能接受。”
他透露自己“以牙还牙”,也把痰吐到对方面前。
“他们反应十分大,问我:为甚么把痰吐到我们面前?我回答说:是你先吐的。你们也不喜欢,为何认为我觉得你这样做没有问题?”凌迈说。“之后,他们再没有这样做。”

问:如何看武汉展览?

武汉一家博物馆在十月举办一个图片展,由湖北摄影师喻惠平拍摄,主题为“相由心生”,展方把非洲黑人的肖像与动物并列,引来批评,指馆方涉嫌种族歧视。
阿肯觉得这十分不妥,在社交网站发文指展览“令人恶心”。
他认为展览展示会给人一个对非洲的“错误印象”,而中国国内对非洲裔居民的印象“本来就不好”。
“摄影师这样把两者拼在一起,参观的人看过展览,便会认为黑人就是这个样子。”
穆安格同意,让一些从没有去过非洲、不认识黑人的人看展览,他们将相中的黑人和动物联系起来,解读出来的讯息也许会跟摄影师希望带出的讯息有分别。
但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喻惠平展示的照片没有淫秽的东西,也没有明言自己搞这个展览是为了冒犯其他人。
“他展示的只是自己的看法,就随他好了。有甚么问题?”
“我们需要艺术家。因为拜他做了这件事情,今天你们才会找我做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