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冬的武林

武术界的固步自封,各自为战,加上武侠小说、电视剧等文化的推波助澜,现代人对于武术的误解越来越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晓冬虽算不上那个叫喊皇帝新衣的男孩,但无疑有助于行业的具体反省
徐晓冬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从一个草根级的嘴炮达人反转成为搅动武林的现象级明星,有时仅仅需要20秒的时间。

关于近期这位“格斗狂人”和“一代宗师”雷雷的这场20秒桥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范本和质疑,包括身份、规则和展示的程度,但从推广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范本:从约架-视频直播-百万人围观-戏剧的结果-向武林各方广发英雄帖-各方反应;从悬念营造,步步紧逼的推进,微博、视频节目等跟进的新媒体营销,到各方化学反应,徐晓冬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完成了传统和现代,竞技和套路之间的对话。

曾在北京什刹海体校散打拳击,练习了20年搏击的徐晓冬,和那个出身少林的王宝强一样,有着“一个人的武林”的终极梦想(他甚至持之以恒地开武馆、经营赛事等)。在这条筚路蓝缕的江湖路上,兴许他没有成为一代宗师的恒心、潜质甚至机缘,这太漫长,也不符合现代包装的逻辑。但这不妨碍他以另一种方式速成。在他貌似粗鄙、三句话必爆粗口、微博每十字至少有一错别字的近乎自恋的堆积各类江湖名号的外壳背后,有着一个布局精密心思缜密的商业产品逻辑——中国传统的武术,正在逐渐丧失竞技的特性(有人甚至警告会沦为花式体操的危险),中间则是一个巨大而封闭的灰色地带。

由于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国武术被强行切割成为泾渭分明的两个界限:传统的以套路为主的武术,和以散打、推手、短兵、八极掌等为主体的技击项目。由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修身等上武概念,导致充当表演和展示的,大部分是那些传统武术环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自然”环节中的太极拳表演,以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那段经过改良的“太极舞”表演等莫不如此),而那些日新月异的搏击产业,却被当成洪水猛兽的下武。由于武术界的固步自封,各自为战,加上武侠小说、电视剧等文化的推波助澜,现代人对于武术的误解越来越深,一方面是现实中的武术,是只会花拳绣腿的花架子,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想象中的武术,是各种内功精湛隔空取物天外飞仙除暴安良等技巧,仿佛不管武术、拳击、综合格斗还是拳击、柔道、摔跤,也不管任何的动机、规则,无所不能。

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分裂,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地步。最终,中国几千年积蓄的武林文化、想象中的武林和现实中的技击等,完败给了一个20秒视频。中国武术千百年的文化,就这样被强行地撕开了一道口子,以这种最粗坯、最功利的约架方式。

武术界在一方面口诛笔伐徐晓冬,痛恨他所谓的约架所指向整个行业的痛点的同时,我们的武术界是否需要触及灵魂的思考?

既然中国传统武术已经成为全面健身,且不以竞技为唯一指向,我们能否少一点故弄玄虚的门派之分(仅以拳种而言,目前统计在册的就有129个大的拳种),多借鉴跆拳道等现代化项目发展的模式,从规则统一,段位模型,现代化包装和世界化中完善一套成熟的侧重于实战和抵御的武术体系?

对于作为技击为主的领域而言,拳拳见血和巨额奖金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乱象丛生的所谓拳王+宝贝组成的宣传噱头,还有各种无底线的炒作,谩骂,约架,无原则的规则更改,无目标的野蛮生长,这些构成了中国武术竞技产业的丛林现状(就连目前搏击界的明星赛事,也向徐晓冬发出了百万出场费的英雄帖)。像博克森这种依托中国体育高校,民间草根选手和俱乐部所组成的“我就是拳王”动态赛事体系和运动员培育体系,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而我们能否真正做一些推进武术发展的事情?比如建立一些武术联盟体,多走进学校,多借助中国武术做一些国际化的开拓;比如多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中寻找灵感——包括设计规范而有序的踢馆模式,交流模式甚至创新模式,让古老和现代之间,真正架设一个桥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晓冬做了一个推动中国武术发展的大事情。虽然算不上那个叫喊皇帝新衣的男孩,但无疑有助于行业的具体反省: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小说家们的演绎,编剧导演的发挥,以及身在局中者们的沉默、虚与委蛇,而是真正的有建设性的,符合现代发展和传播的武林。

是一个勇敢地宣讲常识的武林,是一种回归纯真、与时俱进的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