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起-耐烦-有恒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未必是真事,但是民间传闻已久,13岁时的某晚,曾国藩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左宗棠评价曾国藩说:“才具稍欠开展。”说白了,就是觉得曾国藩脑子不灵光。梁启超说得更直接:“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自己都承认:“余性鲁钝。”
- 不懂取巧并非笨拙,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 曾国藩说: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2懂得柔弱退让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唯天下之至柔,能胜天下之至坚
- 一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就是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
- 三是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咸丰一看奏折,气得差点喷血,幸有多位大学士劝谏,曾国藩才免于获罪。
一心想革除官场流弊的曾国藩,不但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整个京城官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招来唾骂和白眼。他整天郁郁寡欢,只盼外派或辞官还乡。咸丰二年腊月,他终于梦想成真。太平天国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陷落,皇帝让曾国藩帮助湖南兴办团练,保卫家乡。曾国藩一到长沙,立马成立审案局: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移送审案局。四个月内,审案局“计斩决之犯一百零四名,立毙杖下者二名,监毙狱中者三十一名”。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绰号。湖南治安好了,他却把湖南官员全得罪了。因为他打破了两个官场潜规则。第一,他动了别人的奶酪。“有案即是钱来”是当时的潜规则,官员都希望通过审理案件收受贿赂,但这条路被曾国藩给生生“封死了”。
第二,他伤了文官们的面子。
“你半年办的事,超过我们几十年,让我们面子往哪里搁?”长沙城中“文法吏”,都视他为仇敌。凡曾国藩所办事务,皆拒不支持。
驻长沙的绿营军,军纪废弛,糜烂无力。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赤地立新”,自己动手训练一支队伍。于是,曾国藩就创建了湘军。刻苦操练、军纪肃然的湘军,让绿营军一比,立马相形见绌。绿营军心里不爽,开始寻衅滋事。有一次,湘军与绿营军发生纠葛,几个绿营兵竟持刀猛闯曾公馆,曾国藩夺门而逃,才幸免于伤。经历此事,曾国藩断然决定:好人不与恶狗斗。他带着湘军离开长沙,前往偏僻的衡阳。来到衡阳,没有住所,没有军费,他四处求斋化缘,吃尽千辛万苦,终于练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湘军。咸丰四年,湘潭之战一触即发,曾国藩率领湘军与三万太平军作战,竟然十战十捷,歼敌万余人,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的最大胜利。接到战报,咸丰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嘉奖湘军,特命曾国藩单衔奏事,湖南文武百官,皆听曾国藩调遣。
湖南不好打,太平军便转攻江西。咸丰立命曾国藩率军支援江西。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也就是说,江西省负有供饷之责。但江西巡抚陈启迈是个势利之徒,“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迫不得已,曾国藩只好自己在江西筹饷。陈启迈觉得曾国藩“侵犯我的财政权”,于是扬言:谁敢给曾捐银,就给谁好看。弄得曾国藩四处奔走却处处碰面。曾国藩忍无可忍,便上奏参劾陈启迈。咸丰阅之大怒,立将陈启迈革职查办。继任巡抚的是文俊,可他行事一如陈氏,率领江西官员处处刁难曾国藩。曾国藩给朋友写信诉说当时境况是“积泪涨江”,累积的泪水让江水都上涨了,可见他当时惨成了什么样子。
正在此时,曾国藩的父亲病逝。接到噩耗,他立即上疏回家守孝。不等皇帝回复,他就直奔湖南老家。此时,太平天国正在天京闹内讧,韦昌辉等人被杀,石达开领兵出走,太平天国眼瞅着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咸丰对曾国藩说:“那你就在家好好守孝吧!”收到皇帝回信,曾国藩就得了“怔悸之病”。所谓“怔悸之病”,就是失眠。这病,明显就是气出来的。
郁闷中,他读起了老庄。两年之中,心性大变。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处处碰壁,是因为自以为居心正大、光明磊落,而觉得别人都是浑浑噩噩、混天度日。于是说话很冲很直,如锥如芒,直插人痛处。做事更是刚愎自用,对他人意见不屑一顾。
读了两年老庄,他终于看清自身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过于方刚。”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是强者,实际却是弱者。懂得柔弱退让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唯天下之至柔,能胜天下之至坚。
1858年,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大破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咸丰慌了,急命曾国藩立马出山。这次复出,曾国藩行事风格大变。首先,他对各地官员不再疾言厉色。出山之前,他给要打交道的官员都写了一封信,从督抚大员到一般武将无一遗漏。抵达长沙后,又拜会了所有官员,连小小的长沙县令也没有遗漏。也不再摆出“唯我独忠”的姿态,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从此,曾国藩在湖南江西筹集饷银时,就几乎没人阻拦而“大为顺利”了。
他不再慎于保举,“同流合污”了。晚清军队,“滥举”之风很盛。每有小胜,领兵大员便拼命保举属下。胡林翼攻占武昌时,一次保举了三千多人,受奖人数达到军队的百分之三十。
- 你可能觉得曾国藩堕落了,没。
由于清朝官员工资低,从雍正时期起,皇帝便特批给督抚们一笔“养廉银”。总督们每年养廉银收入超过一万五千两。但对于督抚来说,养廉银其实是一个小数目,他们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学者张宏杰研究发现:督抚级官员每年灰色收入平均是18万两。曾国藩当了12年总督,照此计算,已是大清顶级富人了。可是事情并非如此,查遍大清档案,也找不到曾国藩有什么大宗灰色收入。曾家不但不富,还活得非常清苦。
曾夫人欧阳,在老家一听老公当总督了,立马就来投奔他,希望过点好日子。哪知赶来一看,却发现总督衙门破烂不堪,这么一大家子人,只请了两个佣人。于是,曾夫人就去买了一个丫鬟。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立马就把丫鬟送人了。曾国藩要求曾家女人每天都要劳动。并为她们专门制定了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9点到13点,纺花或绩麻。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17点到19点,做男女鞋或缝衣。”
曾国藩更是活得简直就像穷人。赵烈文叙述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的场景,“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会面的情景。“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渍斑斑。”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了。就算拒绝灰色收入,每年养廉银也有一万八千两啊。活得如此清苦,银子都去哪里了?因为上下需要打点,他就动了养廉银。曾国藩离任两江总督,就任直隶总督之际,他查了一下小金库,剩下一万两白银。他嘱咐儿子说:“想办法捐掉,但不要署名。”曾国藩说:“尤不愿得清官之名。”他是实打实的清官,找不到把一分公款装入腰包的记录。
但为何不愿大家知道他是清官呢?在清朝那个腐败的大环境下,他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弥,盖难为情。”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排斥。海瑞就是一个例证,虽然清澈如水,但大家都排挤他,以至于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曾国藩只取清官之实,却力避清官之名。
第二次复出后,他进入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所谓内圣,就是“按本色做人”。持己以正,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被外在的诱惑所改变,持守自己的良知和信念,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所谓外王,就是“按角色办事”。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着不同角色,所以不能有太多棱角,要懂得妥协退让,这样才能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这个角色成就一番事业。
他行事坚持八字:外圆内方,外浊内清。所谓外圆内方,就是一方面坚守良知,一方面又和光同尘,必要时可向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所谓外浊内清,就是一方面坚守清廉,一方面又包容潜规则,必要时愿意“同流合污”。他所求的不是虚名,而是要做大事。坚守内圣外王之道,他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3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
1853年,曾国藩书生治军,创建了湘军。他自己都没想到,湘军竟能屡建奇功,最终将烧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烈焰扑灭。曾国藩是如何打造与管理湘军的?他统领30万湘军,只靠4句话。
第一句:轻财足以聚人。曾国藩有句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