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的狠角色李奇微

在志愿军入朝之初,中方确实拥有优势,这种优势到一九五一年便不复存在。这是因为志愿军向南方推进得越远,部队的补给便越困难,而联合国军方面却是越往南撤,越靠近他们自己的补给站和港口,同时也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形。朝鲜战场的形势开始朝着对联合国军有利的方向发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李奇微起到了很大作用。

论资历,李奇微浅. 李奇微自述说,他最早认识麦克阿瑟时,还只是西点军校的一个年轻上尉,而麦克阿瑟却已经是西点军校的校长了。

然而李奇微以后在朝鲜战场上的种种表现,却足以说明这其实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一个真正的狠角色。见引诱志愿军南进不成,自一月十五日起,他即对志愿军实施了反攻。

彭德怀对敌军会发起反攻并不感到意外,他想不到的是,李奇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把第八集团军恢复起来,并且这么快就发起反攻–一月八日中朝联军停止进攻,到联合国军发起反攻,其间仅仅相隔一周时间。

志愿军前沿部队随即组织小分队,以伏击、夜袭和麻雀战等战法来对敌军的进攻进行牵制。经过接触,发现联合国军只投入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彭德怀遂让大部队继续休整,他自己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准备对方的春季攻势上。

李奇微发动的进攻实际上属于试探性质,也就是在大规模交战之前,通过小部队来测试对手的虚实。在此期间,他还亲自乘飞机对志愿军的阵地进行了空中侦察。

一番试探和侦察下来,在志愿军为什么没有乘胜南追这一点上,李奇微找到了答案。他的结论是,由于运输线延长,志愿军已不能有效地进行作战,特别是东线的第九兵团,自第二次战役后就再没能够向前推进,很明显是第一线的兵力损耗太大,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之故。

脆弱的后勤保障确实是志愿军的致命弱点。在李奇微眼中,中国士兵尽管普遍英勇顽强,但他们没有飞机,没有重炮,没有稳定和可靠的粮弹补给,每名士兵随身携带的干粮,都只能吃五到七天,这是连续作战的大忌。

李奇微马上决定乘志愿军疲劳和补充困难之际,重夺汉城,并将中朝联军压回“三八线”以其以北地区。一月二十五日,他集中五个军共二十三万兵力,向中朝联军两百公里的防御正面发起了全线进攻。

当天,彭德怀正在君子里主持中朝两军高干会议。他曾估计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志愿军会被迫提前到二月份与敌军打一场大仗,现在大仗说来就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此时已决定入朝第十九兵团还没有到达,正在咸兴休整的第九兵团仍无法立即投入作战,能在前线作战的部队,仅有刚刚参加过三次战役的志愿军六个军和朝鲜的三个军。以前是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现在不光是武器装备,连兵员数量都失去了优势。彭德怀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阻止敌军的进攻很困难,他致电毛泽东,请示可否放弃汉城,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

这一请求立即遭到了毛泽东的否决。毛泽东同时要求发起第四次战役,他认为,不管志愿军有多么困难,“歼灭几部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还是有的”。

彭德怀于是电令各军停止休整,准备再战,正在召开的高干会议也临时改为第四次战役的动员会。志愿军原计划休整两至三个月,实际上才休整了不到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