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观察-以扩大开放应对全球化受挫

全球化前景引发举世关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空前增多。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瑞士达沃斯,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首日宣布:“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

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重承诺。面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下的种种“筑墙”行为,中国最好的应对之策便是全面深化改革,让国门更加开放。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质,就是让资本、商品、服务、人才等稀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全球化曾经历了20余年高歌猛进的过程,但近年来进程显著放缓,2016年更是严重受挫。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后,如真将竞选中提出的种种贸易保护主义主张付诸实施,将给全球化蒙上更大的阴影。

至2016年底,全球贸易增速已经连续第五年低于经济增速,而导致全球贸易放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主义举措以邻为壑,进而可能刺激其他国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发贸易战;在一国内部,也极有可能加剧内部不平等,让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受到更大压力。这种短视行为,只能导致多输结局。习近平在达沃斯演讲中说,“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道理很是明了。

贸易保护主义泛起的根由之一,在于世界经济迟迟未能辟出一条新路。不过,全球化大趋势毕竟无可阻挡,不以什么人的意志为转移。反对者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全球化,可谓看对了病症,寻错了病因,更开不出妙手回春的药方。全球化当然有利有弊,但毕竟是利大于弊,在现实中更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当然,对于反全球化的呼声也不能充耳不闻,而应回应其合理诉求,特别要更公平地分配全球化收益,力避“中产阶级危机”。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生动说明了全球化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曾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入世”十余年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占比从1980年的0.92%增长至2015年的13.8%。如今,中国又正在崛起为海外投资大国,去年一年的项目投资接近2000亿美元。习近平在达沃斯宣布,未来五年中国海外投资将达到7500亿美元。

当前美国新一届政府极有可能热衷于限制自由贸易,而全球化需要新的引领者,国内外不少人士寄望于中国。应该承认,中国欲承担这一责任,尚需付出诸多切实努力。中国需要加大产业开放力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并加快与多国的自由贸易谈判进展;重中之重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提升治理水平。此外,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财富分配状况,结好社会安全网,让可能在未来遭受全球化冲击的群体不会感到孤立无助。
好在纵然有重重挑战,中国仍在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其中,针对服务业,重点放宽各类金融机构外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等领域有序开放。这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次勇敢尝试,所涉多个领域在“入世”之初曾被精心保护。此轮开放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也契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的再平衡。在各个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会使得行业效率更高,为消费者提供更合理的价格。扩大开放,绝不是屈从于外部压力的让步,而是完全从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做出的慎重抉择。

扩大开放战略既定,关键在于执行。好文件得不到充分执行,是过去数年格外令人痛惜之事。《通知》已将任务分解到相关部委和省级政府,我们希望不久可以看到其实施细则,并在落实中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避免开放进程出现反复。

可以形象地说,改革开放历程构成了中国举国上下的一条学习曲线。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决策层和国民的谦逊好学态度曾给国际社会留下强烈印象,这股学习热情在中国“入世”前后达到高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之时,特别需要警惕志得意满情绪。须知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该向先进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可学之处不知凡几。在处理“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反倾销“替代国”等重大问题时,固然应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坚定维护自身权益,但也应注意化解民众中滋长的指向贸易伙伴的对立情绪,谨防将贸易问题过度政治化。只有心门开放,才有国门开放。践行中国对世界的承诺,进一步扩大开放,这是基本功。